[发明专利]一种隧道用消防净化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64439.X | 申请日: | 202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15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冯守中;刘先玲;杜存雨;薛时光;冒卫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02 | 分类号: | A62C3/02;A62C31/05;A62C31/28;F24F7/003;F24F7/007;F24F8/30;G06V20/52;G06N20/00;G08B17/12;E21F1/00;E21F5/00;E21F5/04;E21F17/1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2395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消防 净化 一体化 智能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消防工程领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隧道用消防净化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包括后台管控模块以及与其通信连接的空气净化模块和消防模块,空气净化模块用于接收后台管控模块的指令以执行隧道内空气的净化,消防模块用于接收后台管控模块的指令以执行火灾时的喷水灭火,后台管控模块配置为实时接收光纤光栅和摄像头的信号并判断确定着火点位置,同时开启着火点附近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吸尘风机和湿式报警阀以执行空气净化和消防灭火;本发明集火灾监控、消防灭火、空气净化等多功能于一体,能够实时的进行防火防灾监测,快速定位隧道中着火点位置,有效执行消防防灾,系统搭建成本低廉,有切实意义上的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工程领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用消防净化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隧道的消防防灾系统包括通风系统和铺设消防管道在规定距离范围设置消防栓形成防灾消防体系。
通风系统往往设置轴流风机和隧道竖井通风,通风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持隧道内的空气新鲜,消除隧道内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高分子尘霾、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二是发生火灾时,轴流风机可改换风流方向,让烟雾往汽车行驶的下游方向流动,方便疏散和救援。
一方面目前,在隧道中为了准确发现火灾时的着火点,设计规范规定一般都要设置光纤光栅感知,外加红外线火焰探测仪或视频监控分析等辅助手段,以便及时发现火情火险和便于及时救援,但是由于隧道内射流风机的射流通风的原因,隧道内风速一般高达5-10米/秒,这往往使得光纤光栅感知的着火点漂移距离与实际着火位置相差很远(一般相差10~30米以外),同时较大的风速也无法布设高效率、节水节能的细雾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另一方面采用光纤光栅方式,通过检测温度上升,来检测火灾,该技术手段存在问题是:光纤光栅容易损坏,一旦损坏后,损坏点后面的隧道则无法测量火灾。隧道中由于风力影响,高温点容易漂移,不容易检测到温度上升;而采用火焰传感器方式,通过检测火焰特定波长,判断是否发生或者。目前该技术手段存在问题是:火焰传感器和火焰之间如果发生遮挡,则不容易感知到火焰;而且火焰传感器只能感知明火,无法感知明火发生前的烟雾,无法及早感知火灾发生并进行处理,采用摄像头方式直接监控,需要在隧道中多安装了不同摄像头,通过摄像头观察隧道内状况,但是摄像头需要大量人员进行观测,通过摄像头方式识别,将耗费大量的人力。
此外一般消防系统是在隧道内铺放消防管,并按规范规定在一定范围内设置消防栓,发生火灾时便于接消防器材进行喷水灭火,为了防止季冻地区的消防管道内消防水的结冰,需对消防管道电伴热或蒸汽供暖和管道进行保温处理,其能耗巨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用消防净化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用消防净化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包括后台管控模块以及与其通信连接的空气净化模块和消防模块;
所述空气净化模块用于接收后台管控模块的指令以执行隧道内空气的净化,包括沿隧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和吸尘风机,所述吸尘风机分别连通排烟管道,所述排烟管道延伸至隧道外;
所述消防模块用于接收后台管控模块的指令以执行火灾时的喷水灭火,包括沿隧道长度方向布置的光纤光栅、摄像头和铺设的消防管道,所述消防管道外接消防蓄水池,所述消防管道上间隔设置有湿式报警阀,所述湿式报警阀一端连接消防主管道、另一端连接喷淋式管道,所述喷淋式管道上设置有感应式细雾喷淋头;
所述后台管控模块配置为实时接收光纤光栅和摄像头的信号并判断是否着火,确定着火点位置,同时开启着火点附近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吸尘风机和湿式报警阀以执行空气净化和消防灭火。
优选地,所述负氧离子发生器安装在隧道内两侧,并按照间距10-50米间隔设置,其规格数量配置为使得隧道空间负氧离子浓度不低于2万个/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44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关联资产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多类型手机智能化分类拆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