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玉米棒状的类氮化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65417.5 | 申请日: | 202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34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国;包志康;张世杰;季文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21/097 | 分类号: | C01B21/097;C25B1/30;C25B11/075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周红芳 |
地址: | 31000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玉米棒 氮化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具有玉米棒状的类氮化磷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磷酸三聚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热解产生的气体与磷酸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反应,即可得到所述的具有玉米棒状的类氮化磷材料,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以磷酸三聚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原料为前驱体,分别置于两个带盖瓷舟中;
2)将两个带有前驱体的瓷舟置于管式炉中,且盛有聚乙烯吡咯烷酮前驱体的瓷舟放置于盛有磷酸三聚氰胺前驱体的瓷舟的上游;在通入N2的气氛下高温煅烧,煅烧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下游瓷舟内的产物并进行充分研钵研磨,即制得所述的具有玉米棒状的类氮化磷材料;
步骤1)中的磷酸三聚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5~2;
步骤2)中,高温煅烧的过程为:以1~5℃/min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温至400~800℃,然后一定温度下维持2~5h,随后自然冷却降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磷酸三聚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制备的具有玉米棒状的类氮化磷材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玉米棒状的类氮化磷材料在电催化产双氧水中的应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玉米棒状的类氮化磷材料在电催化产双氧水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以电化学工作站作为电化学发生装置,采用三电极测量体系,将所述具有玉米棒状的类氮化磷材料涂覆在旋转环盘电极的玻碳区域上作为工作电极,以铂丝作为对电极,饱和甘汞作为参比电极,以KOH水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电化学氧还原反应(ORR),检测双氧水产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玉米棒状的类氮化磷材料在电催化产双氧水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电极的制备方法为:将具有玉米棒状的类氮化磷材料加入nafion溶液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中,超声分散均匀后,将适量分散液均匀旋涂在旋转环盘电极的玻碳区域上,最后烘干即得到对应的工作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541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