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含吡啶废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79317.8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5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方红新;刘敏;周林军;鲁宁宁;张涛;刘皇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穆小燕 |
地址: | 243100 安徽省马鞍***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微生物 处理 吡啶 废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含吡啶废水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制备特异性吸附的改性沸石;步骤2:接种能降解吡啶的微生物,微生物以改性沸石作为载体生长,通入吡啶废水,同时进行曝气,吡啶废水经过曝气生物处理后,出水进入下一级处理单元;步骤3:曝气生物法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纳滤浓缩装置,处理后的出水可直接进入两级生化处理系统,经厌氧与好氧交替处理,可使废水达标排放。该方法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吡啶等难降解物质,使污水达标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含吡啶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吡啶又名氮杂环,结构与苯环相似,是含有一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化合物,一般作为工业化学品的原料,常温下是一种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可与水、醛、酮等多种溶剂互溶。吡啶属于低毒类物质,具有刺激性气味,能够麻醉中枢神经,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吡啶及其衍生物可长期存在于生物体内,对人体产生三致作用。
吡啶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药行业、农药生产、印染染剂等行业都会利用其作为生产原料使用,从而产生的焦化废水、制药废水、印染废水等存在高浓度的吡啶、苯系物等难降解污染物,严重危害环境及人类健康。吡啶废水水质波动大,COD、氨氮含量高,毒性大,处理难度很高。目前工业上使用较多的处理方法包括吸附法、离子交换、膜分离、反渗透、光催化、湿式氧化以及好氧、厌氧生物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缺陷,为了保证吡啶废水能够达标排放,需要寻求一种高效、环保的技术来处理吡啶废水。
专利号CN105347573B中公开了一种吡啶废水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利用湿式氧化法,在温度为200-300℃,压力为3-11Mpa的高温高压下进行反应,随后废水调至碱性,并加热吹脱,最后利用脱附剂进行脱附处理,该方法虽然能使废水达标排放,但处理条件较为严苛,高温高压的处理条件不仅对设备要求高,也存在一定风险,并且湿式反应过程中投加的催化剂部分会溶于水中,增加废水处理难度。专利号为CN109516646A中提供一种含吡啶废水的处理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精馏的方式对含吡啶废水进行处理,通过控制技术参数,有效除去氨、苯等易挥发化合物,同时对高吡啶含量的废水进行吡啶的回收,吡啶含量少的废水可直接将塔顶馏出液、纳滤浓缩液、RO浓缩液进行焚烧,而RO分离液进行生化处理。该方法是将废液中难降解物质充分浓缩后集中焚烧,运行成本较高,且处理中对于含盐量较高的废水,对设备损害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含吡啶废水的方法,节降低处理成本,同时达到生化处理要求,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含吡啶废水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制备特异性吸附的改性沸石;
步骤2:接种能降解吡啶的微生物,微生物以改性沸石作为载体生长,通入吡啶废水,同时进行曝气,吡啶废水经过曝气生物处理后,出水进入下一级处理单元;
步骤3:曝气生物法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纳滤浓缩装置,处理后的出水可直接进入两级生化处理系统,经厌氧与好氧交替处理,可使废水达标排放。
进一步地,所述改性沸石制备方法如下:通过添加各种造孔剂和粘结剂,同时改变沸石的硬度、孔隙率,通入高氨氮废水进行筛选,比较出水结果,选择吸附效果最佳的改性沸石作为实验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改性沸石加入反应池中,向池体中通入稀释后的吡啶废水,加入菌株后进行驯化,逐步提高废水浓度,直至微生物自然生长后开始连续进水。
进一步地,所述菌株为Arthrobacter ureafaciens CZ3。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池中的反应体系无需改变C:N比,仅需投加磷酸二氢钾,使C:P=50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93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