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信号设备接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83306.7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87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郭丰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H01R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冀志华 |
地址: | 518026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号 设备 接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号设备接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待接地的信号设备,并将该信号设备与信号线缆的芯线一端相连,同时将信号设备的外壳通过信号室接地汇集排与车站综合地网相连,实现信号设备的接地;2)将信号线缆的芯线一端通过防雷器与室内的芯线防雷接地相连,另一端与接线盒相连,同时通过信号室接地汇集排将芯线防雷接地与车站综合地网相连,实现信号线缆的芯线接地;3)采用屏蔽层直接接地、屏蔽层中部接地、屏蔽层两端接地、基于弱电扁钢直接接地或屏蔽层连通接地的方式,将信号线缆的屏蔽层与相应线路相连,实现信号线缆的屏蔽层接地。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号设备接地方法,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城轨交通的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城轨交通在运行过程中,具备速度快,运输能力强的优势,所以城轨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轨交通的发展对接地系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地铁站接地系统中,直流和交流牵引供电对其构成以及接地方式等有着一定的影响。
如图1所示,通常情况下,信号设备接入现有的地铁接地系统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设计上强电扁钢与弱电扁钢与地铁接地系统相连时均首先与钢轨相连,然后才接入车站综合地网,弱电必然受到强电干扰;
2、设计要求弱电扁钢每500m需切断一次,而实际施工时弱电扁钢贯穿整个隧道,弱电扁钢同样暴露在电磁环境中,可能产生更高的感应电压作用于弱电系统;
3、设计上是钢轨在车站与综合地网接地,实际施工时为强电扁钢接车站综合地网,钢轨未见到与车站综合地网的连接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号设备接地方法,能够尽快泄放信号设备电缆屏蔽层的感应电流,降低信号设备受干扰占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信号设备接地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待接地的信号设备,并将该信号设备与信号线缆的芯线一端相连,同时将信号设备的外壳通过信号室接地汇集排与车站综合地网相连,实现信号设备的接地;
2)将信号线缆的芯线一端通过防雷器与室内的芯线防雷接地相连,另一端与接线盒相连,同时通过信号室接地汇集排将芯线防雷接地与车站综合地网相连,实现信号线缆的芯线接地;
3)采用屏蔽层直接接地、屏蔽层中部接地、屏蔽层两端接地、基于弱电扁钢直接接地或屏蔽层连通接地的方式,将信号线缆的屏蔽层与相应线路相连,实现信号线缆的屏蔽层接地。
进一步,所述步骤1)~2)中,当信号线缆由两段以上线缆串联而成时,则将第一段信号线缆的芯线一端分别与信号设备和芯线防雷接地相连,信号设备的外壳以及芯线防雷接地通过信号室接地汇集排与车站综合接地网相连,将第一段信号线缆的芯线另一端依次通过续流盒与其他各段信号线缆的芯线串联连接,最后一段信号线缆的芯线的另一端与接线盒相连,实现信号设备和信号线缆的芯线接地。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采用屏蔽层直接接地的方式实现信号线缆的屏蔽层接地的方法为:将信号线缆的屏蔽层就近直接与各区间地网和/或车站综合地网相连。
进一步,当信号线缆由多段线缆串联连接而成时,则将各段线缆的屏蔽层分别就近与各区间地网和/或车站综合地网相连。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采用屏蔽层中部接地的方式实现信号线缆的屏蔽层接地的方法为:将信号线缆的屏蔽层的中间位置与弱电系统的弱电扁钢或区间地网相连。
进一步,所述弱电扁钢的连接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间隔设置的弱电扁钢接地线与钢轨相连,钢轨通过间隔设置的接地线与各区间地网相连;二是通过弱电扁钢连接线直接与各区间地网相连,三是通过弱电扁钢连接线与车站综合地网直接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33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