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吸附制冷系统的双螺旋翅片管式吸附床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85640.6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5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蔡姗姗;周兴;涂正凯;李松;徐宏阳;邹雨琦;李旭;代敏;刁广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7/08 | 分类号: | F25B17/08;B01J20/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蓝晓玉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吸附 制冷系统 双螺旋 翅片管式 应用 | ||
1.一种用于吸附制冷系统的双螺旋翅片管式吸附床,其特征在于:包括传热管(1)、进气管(2)、第一端盖(3)、电极引线(4)、外层金属套管(5)、内层密封管(6)、连接螺栓(7)、密封垫片(8)、排气管(9)、第二端盖(10)、气流通道(11)、吸附材料(12)和金属孔板电极(13),所述第一端盖(3)和所述第二端盖(10)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密封垫片(8)与所述外层金属套管(5)的两端通过所述连接螺栓(7)密封连接,所述内层密封管(6)设置于所述外层金属套管(5)的内壁,所述传热管(1)的两端穿过所述第一端盖(3)和所述第二端盖(10),所述第一端盖(3)上设置所述进气管(2),所述第二端盖(10)上设置所述排气管(9),所述金属孔板电极(13)为双层螺旋结构,所述金属孔板电极(13)固定设置于所述传热管(1)的外壁,所述传热管(1)的外壁绝缘处理,所述金属孔板电极(13)设置于所述内层密封管(6)内,双层的所述金属孔板电极(13)之间填充所述吸附材料(12),所述金属孔板电极(13)之间的螺旋间隙设置所述气流通道(11),两层所述金属孔板电极(13)以相反方式连接所述电极引线(4),且所述电极引线(4)引出于所述外层金属套管(5)外与电源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吸附制冷系统的双螺旋翅片管式吸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2)为两个,两个所述进气管(2)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3)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吸附制冷系统的双螺旋翅片管式吸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材料(12)为硅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吸附制冷系统的双螺旋翅片管式吸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孔板电极(13)为导电耐腐蚀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吸附制冷系统的双螺旋翅片管式吸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耐腐蚀材料为钛金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吸附制冷系统的双螺旋翅片管式吸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系统由AC/DC电源转换模块(14)、功率输出模块(15)、控制模块(16)和电流检测模块(17)组成,所述AC/DC电源转换模块(14)的电源输入端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AC/DC电源转换模块(14)的输出端与所述功率输出模块(1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功率输出模块(15)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1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流检测模块(17)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模块(16)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6)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功率输出模块(15)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功率输出模块(15)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极引线(4)。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用于吸附制冷系统的双螺旋翅片管式吸附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螺旋翅片管式吸附床应用于结合PEMFC余热利用的吸附制冷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564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