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壁角隅钢筋配置方式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2540.6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2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燕芳;张博;康洪震;陈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H4/02 | 分类号: | E04H4/02;G06F30/1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30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矩形 钢筋混凝土 水池 池壁角隅 钢筋 配置 方式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壁角隅钢筋配置方式,其解决当下角隅钢筋配置方式存在工人绑筋操作不便、施工工期长、绑扎人工成本高以及水池造价高的问题。新型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壁角隅钢筋配置方式,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水池、若干根水平通长筋;S2选定所述水平通长筋在水池上的配置位置、确定所述水平通长筋的配置方向;S3取所述若干根水平通长筋均匀配置于水池的池壁A、池壁B处,交错布置;S4直接对所述水平通长筋进行锚固处理,以节约施工工日和工程费用。本发明对池壁角隅处的水平通长筋进行搭接优化,在满足池壁角隅处弯矩受力和构造要求基础上,减少人工费、缩短工期,节约钢筋用量,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优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壁角隅钢筋配置方式。
背景技术
水池在建造的过程中,由于水池池壁外侧受到土压力、水压力以及地面超载压力的作用,导致水池池壁的拐角处和根部弯矩较大,为满足强度和裂缝控制的要求,需要在水池池壁拐角处外侧设置钢筋,即配置角隅钢筋。通过角隅钢筋的配置以分散转移荷载,防止墙体开裂,避免应力集中导致建筑物的损坏,保障水池结构的稳定性。
角隅钢筋配置时,需依照《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138:2002中7.1.11中规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壁拐角处的钢筋,应有足够长度锚入相邻池壁或顶内,锚固长度应自池壁的内侧算起,最小锚固长度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采用。目前,设计人员在进行池壁角隅处配筋设计时,均按照此规范的要求。
现有水池池壁在进行配筋设计时,采用于池壁拐角处外侧设置水平加密钢筋的配置模式。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常规池壁角隅处配筋,图中d所示为水池外侧水平的钢筋,e所示为水池转角处交错布置的钢筋,可以看出,常规池壁角隅处的配筋是将相邻两侧池壁的水平通长筋设计在相近的水平面,水平通长筋的间距为200mm,互相锚入相邻池壁长度为1m(即35d),并绑扎连接,对角隅处进行全高度加密。结合参阅图2,图2所示为常规池壁角隅处配筋的立面展开图,图中a所示为池壁中部水平筋非加密区,b所示为池壁角隅处水平加密区,c所示为池壁35d处水平通长筋的搭接区,可以看出,c处的钢筋密集,给钢筋工人的绑筋施工带来不便。现有的角隅钢筋配置方式,工人的绑筋施工操作不便,施工工期长,绑扎人工成本高,钢筋用量大,水池造价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壁角隅钢筋配置方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壁角隅钢筋配置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水池、若干根水平通长筋;
所述水池采用矩形池;
所述水平通长筋指通过连接方式进行接长、两端进行锚固的钢筋;
S2选定所述水平通长筋在水池上的配置位置、确定所述水平通长筋的配置方向;
选取水池池壁角隅处的外侧面定为所述配置位置,分别标记为池壁A、池壁B;
S3取所述若干根水平通长筋均匀配置于水池的池壁A、池壁B处,交错布置;
位于池壁A的所述水平通长筋和位于池壁B的所述水平通长筋交错分布;
相邻所述水平通长筋之间的间隔为100mm;
S4直接对所述水平通长筋进行锚固处理,以节约施工工日和工程费用;
所述锚固处理操作具体为:将水平通长筋的两端分别锚入对应所述池壁A、池壁B中;
所述水平通长筋锚入池壁的长度为水池高度的1/4。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方式采用搭接连接、焊接连接和机械连接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学院,未经唐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25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表面清洁机构及电芯传送装置
- 下一篇: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