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玳瑁色斑窑变釉瓷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5628.3 | 申请日: | 202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3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施占杰;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遇知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8/00 | 分类号: | C03C8/00;C04B41/86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玳瑁 色斑窑变釉 瓷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玳瑁色斑窑变釉瓷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玳瑁色斑窑变釉瓷器包括设置于陶瓷坯体上的玳瑁色斑窑变釉,以重量份计,所述玳瑁色斑窑变釉包括如下组分:长石25~35份,石灰石10~15份,白云石10~15份,石英18~25份,膨润土3~6份、金红石5~8份、氧化锌5~10份、氧化铁5~8份,碳酸锂1~3份;本发明中,通过改变釉料的成份和配比,使得烧制后的瓷器釉面呈半哑光光泽,带有玳瑁色斑,部分呈黄色、部分呈褐棕色、部分呈灰黑色、似结晶状流纹,古色古香的色调,高雅而温韵;通过在氧化气氛、中温1220~1250℃温度下烧制成了一种窑变釉,不仅降低了烧制温度、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具有一定的环保、经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陶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玳瑁色斑窑变釉瓷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窑变”-顾名思义,是指烧成过程中使得釉色偏离其原本呈色现象的称谓,应专指烧成过程热历程赋予釉色的异常变化。《稗史汇编》载:“瓷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现代研究表明,窑变的产生既有化学色成分,也有物理色之作用。虽不能全面掌握窑变的机理,但可以知晓窑变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种条件之一或全部:1)釉料中着色元素存在多种呈色能力;2)釉料中存在其他微量的着色元素;3)基础釉料中存在可能促使釉层不均匀分布的成分;4)烧成温度较高,时间长,窑内温差大,气氛稳定性差;5)坯釉原料纯度低,复层釉底、面釉之间有反应等。
传统的窑变釉在制备过程中,对其原料的采用及制备工艺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制得的窑变釉陶瓷制品其外观视觉效果差,欣赏性差,达不到市场的要求。例如公开号为CN111574189 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铁红窑变釉瓷的制作工艺,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坯体的组成、改进釉料的基础配方、铁红窑变釉瓷的制作工艺及具体的烧成控制,使烧制成的铁红窑变釉瓷的釉面均匀分布有许多蚕豆、豌豆大小的桔红斑块,釉料中包括磷石灰和磁铁矿,磷石灰作为铁红釉料的分相剂与磁铁矿配合,使磁铁矿中的氧化铁在高温时不熔融,单独以液体的形式附在釉层表面,经冷却后形成蚕豆状的铁结晶,形成桔红斑块。
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景德镇窑变釉及河南禹州钧瓷釉,均是在还原气氛,高温(通常为1300~1320℃)下烧制而成,在还原性气氛中烧制时,存在所需的温度较高,同时烧制的产品合格率也不理想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种玳瑁色斑窑变釉瓷器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在氧化气氛、中温1220~1250℃温度下烧制成了一种窑变釉,不仅降低了烧制温度、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另外烧制后的瓷器釉面呈半哑光光泽,带有玳瑁色斑,部分呈黄色、部分呈褐棕色、部分呈灰黑色、似结晶状流纹,古色古香的色调,高雅而温韵。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玳瑁色斑窑变釉瓷器。
一种玳瑁色斑窑变釉瓷器,包括设置于陶瓷坯体上的玳瑁色斑窑变釉,以重量份计,所述玳瑁色斑窑变釉包括如下组分:长石25~35份,石灰石10~15份,白云石10~15份,石英18~25份,膨润土3~6份、金红石5~8份、氧化锌5~10份、氧化铁5~8份,碳酸锂1~3份。
本发明中,通过改变釉料的成份和配比,使得烧制后的瓷器釉面呈半哑光光泽,带有玳瑁色斑,部分呈黄色、部分呈褐棕色、部分呈灰黑色、似结晶状流纹,古色古香的色调,高雅而温韵;其中长石为主要助溶剂,石灰石和白云石为次要助溶剂,两者相互配合,起到助溶作用,另外,长石和石英作为一种瘠性原料,能够减少干燥收缩、并能降低瓷器的烧制温度、提高产品的机械强度,氧化锌和碳酸锂配合釉料中的长石和石英,进一步地降低瓷器的烧制温度,膨润土增加了釉料的可塑性和强度,金红石和氧化铁主要起到呈色作用,本发明对两者在釉料中的比例进行优化,最后在特定温度(氧化气氛中,1220~1250℃)条件下,烧制成带有玳瑁色斑的瓷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遇知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遇知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56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