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牙间接触强度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97534.X | 申请日: | 202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299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刘长松;裴振华;郑东翔;刘利霞;董玲;陈旭;周文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C19/04 | 分类号: | A61C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宋学康 |
地址: | 10005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接 强度 测量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牙间接触强度测量系统,包括:牙间接触强度测量装置、测压力连接杆、轴承座、压力传感器和信号处理装置;所述牙间接触强度测量装置设置在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一端,用于采集牙间接触强度;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另一端,用于获取所述测压力连接杆一端传导给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另一端的压力;所述轴承座设置在靠近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另一端的位置,作为所述测压力连接杆转动的支点;所述信号处理装置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设置,用于处理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信号。本发明适用于牙科医生检测牙间接触强度,省时、省力,并且量化所述牙间接触强度,利于医生记忆和比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口腔测量装置,具体是关于一种牙间接触强度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在口腔固定修复中,要完成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修复体,邻面接触关系不容忽视,理想的邻面接触有助于维持牙弓和健康牙周组织的稳定性。此接触关系过松将造成食物嵌塞,接触关系过紧又会造成牙齿移动从而引起咬合创伤。正确的邻面接触关系不仅与接触区的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有关,而且与两牙之间接触区的接触紧密度大小有关,即食物纤维推开两侧牙齿通过接触区的力量(接触强度)大小有关。临床上检查修复体邻面接触关系一般是用牙线或成型片,医生根据手感判断,这是一种实用且简便的方法,但每个医生的感觉不同,没有具体力值和持续时间,也不能记录,这给临床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当前存在的测量牙间接触强度的装置由不锈钢带、机架、滑动轴承、把手等复杂的连杆机构组成,各组成部件的配合精度给加工制造工艺及生产装配带来极大的挑战;同时,多个连接部件组成的牙间接触强度测量装置无法达到轻便、便捷要求,医生长时间操作易引发手部疲劳,严重影响医生的工作效率及手部健康。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医生测量牙间接触强度的系统,该系统不依赖于医生的手感判断,能够便于医生测量,且测量结果量化显示,便于不同医生对相同的患者的牙间接触强度有量化的认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牙间接触强度测量系统,包括:牙间接触强度测量装置、测压力连接杆、轴承座、压力传感器和信号处理装置;
所述牙间接触强度测量装置设置在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一端,用于采集牙间接触强度;
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另一端,用于获取所述测压力连接杆一端传导给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另一端的压力;
所述轴承座设置在靠近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另一端的位置,作为所述测压力连接杆转动的支点;
所述信号处理装置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设置,用于处理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信号。
所述牙间接触强度测量系统,优选地,所述牙间接触强度测量装置包括牙线棒和牙线棒连接器;
所述牙线棒连接器用于将牙线棒与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一端连接;
所述牙线棒用于测量牙间接触强度。
所述牙间接触强度测量系统,优选地,所述牙线棒为F型的钢丝弓;所述钢丝弓的钢丝用于嵌入相邻牙齿缝隙间,以获取牙间接触强度。
所述牙间接触强度测量系统,优选地,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柱体面一侧的位置与所述钢丝弓的受力方向呈180°夹角。
所述牙间接触强度测量系统,优选地,所述轴承座包括轴、轴承和轴承连接件;
所述轴与所述测压力连接杆连接,作为所述测压力连接杆转动的支点,并且所述轴的轴线与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柱体轴线的方向垂直;所述轴承承受所述轴;
所述轴承连接件承受所述轴承。
所述牙间接触强度测量系统,优选地,所述轴承座设置在离所述测压力连接杆的一端距离为所述测压力连接杆总长五分之四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未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75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阻传感织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下一篇:一种抗肿瘤活性多肽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