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处理工艺及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98002.8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35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董文艺;曹琳;侯子泷;刘华光;谢晋;黎柳记;刘向荣;戴仲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五邻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90 | 代理人: | 胡明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工艺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及污水处理装置,污水处理工艺包括:S10.污水分两路分别输向厌氧池和缺氧池,厌氧池中的污水经处理后进入缺氧池进行深度脱氮;S20.缺氧池的污水分两路流出,一路回流至厌氧池中,另一路依次经过缺氧曝气池和好氧区进行充分硝化;S30.好氧区的污水分两路流出,一路回流至缺氧池,另一路输入到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形成沉淀污泥;S40.沉淀污泥回流至污泥再生池,并在污泥再生池中进行曝气处理形成活性污泥;S50.污泥再生池中的活性污泥回流至所述缺氧池中。本发明通过对污水进行多路进水、多路回流、控制性曝气、调质增碳处理以及对污泥进行活化回流处理,可提升各区域不同目标菌落的活性实现高效脱氮,且曝气过程更加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及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含氮、磷污水进入自然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亟需进行水污染控制和治理。水环境问题的加重导致政府颁布一系列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控制策略和排放标准。因此,寻求高效、低耗、无二次污染的氮磷去除技术是当今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
传统的A/O、A2/O和UCT等工艺存在脱氮除磷效果差,占地面积大,内回流过大,能耗高,容易发生污泥膨胀,对于低碳源污水需要外加碳源等缺点。且传统的单点进水方式无法充分利用碳源,后面的缺氧池因碳源不足导致反硝化不彻底,脱氮效果下降。如何充分利用碳源,提高脱氮除磷效果,优化工艺流程,实现高效、稳定的污水处理工艺是当今学者关注的焦点。
多级缺氧/好氧(A/O)工艺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它是在传统单点进水A/O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A/O级数,同时将单点进水方式改为以一定比例进行流量分配分别进入各级缺氧区,并使污泥回流至第一缺氧区中,由此形成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尽管该工艺脱氮效果明显提升,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无法突破。
该工艺没有设置厌氧区,对于进水中部分难降解的有机物,无法被反硝化细菌充分利用;除磷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此外,二沉池中由于剩余污泥的排放,会导致反应区活性污泥浓度下降;同时,二沉池底部污泥由于缺氧和浓缩,致使生物代谢功能和活性显著下降,且回流至缺氧区恢复缓慢,脱氮除磷效果难以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0.外部污水分两路分别输向厌氧池和缺氧池,厌氧池中的污水经氨化、反硝化处理后进入缺氧池进行深度脱氮;
S20.缺氧池的污水分两路流出,一路回流至厌氧池中,另一路依次经过缺氧曝气池和好氧区进行充分硝化;
S30.好氧区的污水分两路流出,一路回流至缺氧池,另一路输入到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形成沉淀污泥;
S40.沉淀污泥回流至污泥再生池,并在污泥再生池中进行曝气处理形成活性污泥;
S50.污泥再生池中的活性污泥回流至所述缺氧池中。
优选地,在步骤S20中,所述另一路依次经过缺氧曝气池和好氧区进行充分硝化还包括以下步骤:S21.缺氧曝气池中的污水进入中间调节池,外部污水从第三路进入中间调节池,中间调节池中的污水经调质处理后进入好氧区。
优选地,在步骤S20中,所述另一路依次经过缺氧曝气池和好氧区进行充分硝化还包括以下步骤:缺氧池的另一路污水依次经过缺氧曝气池的曝气缺氧一区和曝气缺氧二区后进入中间调节池,中间调节池中的污水经曝气缺氧三区流入好氧区。
优选地,在步骤S21中,中间调节池的污水的调质处理包括以下步骤:根据中间调节池中污水的含氧量进行曝气处理。
优选地,在步骤S21中,中间调节池的污水的调质处理包括以下步骤:在中间调节池中投加碳源并搅拌污水使碳源和污水充分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80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