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流污泥复苏与减量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8082.7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2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董文艺;刘华光;侯子泷;曹琳;谢晋;黎柳记;刘向荣;戴仲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C02F3/30 |
代理公司: | 深圳五邻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90 | 代理人: | 胡明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流 污泥 复苏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流污泥复苏与减量系统及方法,该回流污泥复苏与减量系统包括: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污泥复苏池、一级曝气装置和二级曝气装置;在二沉池和缺氧池之间设置了污泥复苏池,使来自二沉池的污泥在缓冲区发生短暂停留,得到高活性污泥再回流到缺氧池,既保证了系统的脱氮效果,又可以减少污泥回流量,避免现有工艺采取的大回流比而做过多无用功的情况,可以有效降低因加大回流量而带来的额外运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流污泥复苏与减量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中的功能微生物活性决定了污水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分为适应期、对数增长期、减速增殖期和内源呼吸期。其中,处于内源呼吸期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聚磷菌等微生物对COD、氮、磷等物质的需求最为旺盛,此阶段的活性污泥能够快速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因此,污水处理系统发挥高效脱氮除磷性能的前提是保持各个生化单元微生物代谢活性,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维持生化池内的污泥活跃度尤为重要。
将活性污泥从二沉池直接回流到生化池(好氧区或缺氧区)以补充生物量来保证系统正常的净化功能是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普遍做法。然而,在回流之前,污泥在二沉池底部所处环境一般为厌氧环境,这对于大多数硝化和反硝化菌种的生长是不利的,在此种非理想生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停留,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会相应发生改变,比如反硝化细菌的生长状态可能会由内源呼吸期转化为代谢活动较低的减速增长期,因此二沉池底部的污泥活性是受到抑制的,微生物的脱氮效能是不高的。
现有常用工艺将活性污泥从二沉池直接回流到生化池以补充生物量的做法有待改进。一方面,将活性尚未得到恢复的污泥直接回流到生化系统仅仅只是做到了保持系统内的污泥浓度不发生降低,却未充分考虑到起关键作用的回流污泥所处的生长代谢状态,不能够充分发挥微生物内源呼吸期的优势。另一方面,直接回流到生化池内的污泥需要一定的活性恢复时间,导致系统的脱氮效率不尽如人意,需要加大污泥回流量才能保证系统的出水水质,随之而来也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电力消耗。
此外,现有污泥复苏的相关工艺尚存在不足。目前,已有研究报道了关于污泥复苏的技术和应用,但其关注的焦点大多仅仅局限于污泥复苏池结构形式上的改良,而对活性污泥复苏起关键作用的污泥复苏池内溶解氧微环境往往没有得到切实关注。事实上,污泥复苏池污泥中微生物所处环境特征特别是溶解氧含量会对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功能发挥产生显著影响,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发生细微变化即可使微生物的代谢发生转变。然而,目前关于污泥复苏的研究尚未涉及污泥复苏池运行时关于微环境监测方面的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针对污水厂普遍采用二沉池污泥直接回流到生化段(好氧区或缺氧区)进行混合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回流污泥活性低、恢复时间长、回流量高、剩余污泥产量大等弊端,提供一种即能够实现回流污泥活性的快速复苏,又可以达到降低运行成本双重效果的污水处理系统与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回流污泥复苏与减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和污泥复苏池;
所述回流污泥复苏与减量系统还包括:
一级回流管路,用于将二沉池中的污水输送至污泥复苏池;
二级回流管路,用于将缺氧池中的污水输送至厌氧池;
三级回流管路,用于将污泥复苏池中的污水输送至缺氧池。
一级进水管路,用于将外部污水输送至厌氧池;
二级进水管路,用于将外部污水输送至缺氧池;
一级曝气装置,用于对所述好氧池曝气;
二级曝气装置,用于对所述污泥复苏池进行微曝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80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刷直流电机噪音抑制的驱动方法
- 下一篇:电力负荷预测方法、装置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