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工串联式变直径金属柱结构的电化学金属3D打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98128.5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56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宋金龙;王宇辉;闫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D1/00 | 分类号: | C25D1/00;B33Y10/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李晓亮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串联式 直径 金属 结构 电化学 打印 方法 | ||
1.一种加工串联式变直径金属柱结构的电化学金属3D打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所需要打印的金属配置对应的电解液(9),电解液(9)添加至打印喷头(1)内;将阳极棒(5)和阴极基板(11)分别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微量进给泵(7)与打印喷头(1)连接,喷嘴(10)内部设置多孔水凝胶(12),计算机通过控制微量进给泵(7)调节打印喷头(1)内的气压,进而微量供给电解液(9),使电解液(9)穿过喷嘴(10)、多孔水凝胶(12),在喷嘴(10)底部形成弯液面(13);
在打印开始前,喷嘴(10)与阴极基板(11)分离,此时喷嘴(10)底部到阴极基板(11)表面之间垂直方向的距离为L;在打印开始时,喷嘴(10)的底部与阴极基板(11)接触后逐渐提升至两者相距80~120μm;随后调节微量进给泵(7),收缩喷嘴(10)内的压力,使弯液面(13)保持连续不断开;由于毛细效应,喷嘴(10)与阴极基板(11)形成弯液面(13);所述弯液面(13)包括三部分:从喷嘴(10)底部到阴极基板(11)表面之间分别为倒锥形部分(14)、圆柱形部分(15)和锥形部分(16);
第二步,电化学沉积开始时,弯液面(13)与阴极基板(11)相接触,弯液面(13)中与阴极基板(11)接触的金属离子被还原成金属单质,随着反应进行,金属单质逐渐堆积形成金属柱;所述金属柱与弯液面(13)相接触的区域为电化学反应所在区域,该区域为电化学反应界面;
当加工金属柱时,通过高倍率工业相机观察喷嘴(10)底部与电化学反应界面之间的距离,通过调节该距离,可使电化学反应界面分别位于弯液面(13)的不同部分;随着反应进行,电化学反应界面会逐渐经过弯液面(13)的锥形部分(16)、圆柱形部分(15)、倒锥形部分(14),电化学反应界面会沿着弯液面液-气界面的形状沉积,形成对应的锥形金属柱(17)、圆柱形金属柱(18)和倒锥形金属柱(19);
第三步,加工锥形金属柱(17)的过程如下:
电化学沉积开始时,保持打印喷头(1)不动,当观察到阴极基板(11)表面有金属单质生成后,开始移动打印喷头(1),保持金属柱顶部始终在锥形部分(16)内;同时,在移动打印喷头(1)的过程中,实时控制微量进给泵(7)以减少电解液(9)挤出量,此时弯液面(13)将会收缩;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化学反应界面将会沿着弯液面(13)由阴极基板(11)向喷嘴(10)移动;
控制喷嘴(10)与阴极基板(11)之间的距离,调节微量进给泵(7)以控制打印喷头(1)的气压,保持弯液面(13)的形状;并使电化学反应界面沿着锥形部分(16)逐渐沉积,电化学沉积产生的锥形金属柱(17)顶部直径将会随着沉积的进行,沿着电解液锥形部分(16)的外缘持续减小,直至打印完成设计高度的锥形金属柱(17);
第四步,加工倒锥形金属柱的过程如下:
通过移动打印喷头(1)减小喷嘴(10)与阴极基板(11)的距离,使电化学反应界面位于倒锥形部分(14)所在区域内;并通过控制微量进给泵(7)增加电解液(9)的挤出量,增大弯液面(13)曲率,使电化学反应界面保持在倒锥形部分(14);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化学反应界面将会沿着弯液面(13)由已成型区域向喷嘴(10)移动,控制喷嘴(10)与阴极基板(11)的距离,调节微量进给泵(7),保持弯液面(13)的形状仅具有倒锥形部分(14);电化学反应界面会随着反应的进行,在倒锥形部分(14)内由阴极基板(11)向喷嘴(10)的方向持续生长,直至打印完成设计高度的倒锥形金属柱(19);
此时打印完成的锥形金属柱(17)和倒锥形金属柱(19)形成串联式变直径金属柱的第一层结构;
第五步,形成第二层结构
5.1)形成第二层弯液面(13):在加工完成第一层结构后,使喷嘴(10)底部与阴极基板(11)的距离重新相距L;实时控制微量进给泵(7)调节打印喷头(1)内的气压,收缩弯液面(13)重新获得锥形部分(16)、圆柱形部分(15)和倒锥形部分(14);
5.2)沉积第二层的锥形金属柱结构:重复第三步和第四步的过程,依次打印完成设计高度的锥形金属柱(17)、倒锥形金属柱(19),形成串联式变直径金属柱的第二层结构;
第六步,重复第五步,即通过调节在各沉积阶段的电化学反应界面位置,连续依次加工锥形金属柱(17)、倒锥形金属柱(19),直至达到串联式变直径金属柱结构的设计高度,最终完成制造串联式变直径金属柱结构;
第七步,加工完成后,控制打印喷头(1)使弯液面(13)与串联式变直径金属柱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812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