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应器、快检尾气二次气溶胶生成因子的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98396.7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43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彭剑飞;张进生;佟惠;毛洪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9/12 | 分类号: | B01J19/12;B01J19/00;G01N15/06;G01N15/02;G01N3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项乾光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4 | 代理人: | 高姜 |
地址: | 30007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器 尾气 二次 气溶胶 生成 因子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应器、快检尾气二次气溶胶生成因子的系统及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因为颗粒物附着在内壁导致检测结果不够准确,以及无法快速检测机动车尾气二次气溶胶生成因子的问题。反应器,包括:石英材质竖向通道和特氟龙材质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在所述竖向通道顶部设置的样气通道和多个鞘气导流板;所述样气通道末端包括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扩散口,每个所述鞘气导流板均有密集小孔型鞘气进气口;反应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竖向通道底部的样气引出漏斗和鞘气引出挡板,所述鞘气引出挡板上环绕所述样气引出漏斗设置有鞘气出气口;反应器还包括,安装在竖向通道四周的紫外光源用于氧化尾气生成二次气溶胶具有检测快速且准确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物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反应器、快检尾气二次气溶胶生成因子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大气灰霾追踪溯源、空气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突出进展。研究表明,二次气溶胶对我国部分地区PM2.5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但目前有关二次气溶胶的生成机制尚不明晰。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其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一次颗粒物较少,但其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物质是经大气化学反应后生成二次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因此,明确机动车尾气二次气溶胶生成因子对于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控工作的有效进行,实现科学治污、精准降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有关机动车尾气二次气溶胶生成机制的研究较少,主要是由于缺乏稳定的测量装置和方法。国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借助于烟雾箱装置进行,通常将待测气体通入烟雾箱后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在紫外灯的照射下静置数小时,使待测气体完全氧化再分析其二次气溶胶的生成潜势。然而,机动车排放受油品质量、后处理技术、排放标准、尤其是运行工况(速度、加速度)等因素影响,烟雾箱装置较长的检测时间不能满足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变化的快速响应需求,较难实现针对机动车尾气二次气溶胶生成的快速测量。
综上所述,为量化机动车二次气溶胶生成因子,厘清机动车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排放对二次气溶胶的相对贡献,迫切需要研发一种快速测量其二次气溶胶生成的装置及方法;同时现有技术检测因颗粒物附着在内壁导致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有效减少壁损失的装置有较大开发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器、快检尾气二次气溶胶生成因子的系统及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检测时因为颗粒物附着在内壁导致结果不够准确,以及机动车尾气二次气溶胶生成因子无法快速检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应器,包括:
竖向通道,所述竖向通道为透明材质;
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在所述竖向通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多个的鞘气导流板和样气通道;
所述样气通道底部包括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扩散口,所述样气通道固定在所述鞘气导流板和所述竖向通道的中心位置,每个所述鞘气导流板上均设有鞘气进气口,所述鞘气进气口环绕所述样气通道,在从上之下排列的各个鞘气导流板中,越下方的所述鞘气进气口数量越多,且越下方的所述鞘气进气口直径越小;
反应器还包括,
安装在所述竖向通道底部的样气引出漏斗和鞘气引出挡板,所述样气引出漏斗位于所述竖向通道的中心位置且与所述样气通道底部对应,所述鞘气引出挡板上环绕所述样气引出漏斗设置有鞘气出气口;
反应器还包括,
安装在所述竖向通道四周的紫外灯光源,所述紫外灯光源用于光解O3,提供可氧化尾气生成二次气溶胶的氧化剂,所述紫外灯光源的光能够穿过所述竖向通道。
可选的,各个所述鞘气进气口在周向上等间隔设置,各个所述鞘气出气口在周向上等间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83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