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三相逆变器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00024.3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0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聂晓华;王槐杰;苏才淇;高家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M7/48;G06F30/20;G06N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许莹莹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改进 人工 蜂群 算法 三相 逆变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三相逆变器控制方法,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三相逆变器控制结构;S2:初始化种群;S3:设计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最优蜜源的适应度值的计算方法;S4:根据S3求得的最优解,将其分别传递给三相逆变器离网整定模型和并网整定模型。本发明引进标准人工蜂群算法对三相逆变器控制参数进行整定,在人工蜂群的基础上引进了混沌映射改进策略,提高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寻优精度和收敛速度,再将混沌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应用到PID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参数整定,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PID控制参数整定方法,最后将其运用到三相逆变器离网和并网参数整定模型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三相逆变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能将直流电转换为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的转换器,是电力行业极为重要的器件。逆变器的输出波形与控制参数有很大关联,如何选择逆变器控制参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传统的人工整定法依赖人的经验,性能一般,继电反馈需要振荡信息,而某些系统不允许振荡发生。而使用群体智能算法进行的参数整定,不需要操作者具备大量的人工经验,耗时较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标准人工蜂群算法具有强大的全局搜索能力,但在求解复杂问题时,该算法仍然存在后期收敛速度缓慢,搜索效率低等缺点。故在标准人工蜂群的基础上引进了混沌映射改进策略,提高了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寻优精度和收敛速度。由于PID控制器具有控制效果好、易实现等优点,被运用于逆变器控制参数整定中。时滞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常规参数整定方法需要丰富的人工整定经验,耗时长,参数精度不够。为了使PID控制器能够在复杂被控对象中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将混沌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应用到PID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参数整定。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三相逆变器控制参数整定困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三相逆变器控制方法。引进人工蜂群算法对三相逆变器控制参数进行整定,由于标准人工蜂群算法具有强大的全局搜索能力,与此同时在标准人工蜂群的基础上引进了混沌映射改进策略,提高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寻优精度和收敛速度。再将混沌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应用到PID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参数整定,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PID控制参数整定方法,最后将其运用到三相逆变器离网和并网参数整定模型上,这对三相逆变器控制参数整定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本发明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三相逆变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三相逆变器控制模型,逆变器控制结构选择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结构,电压电流双环控制根据电压外环采用的控制方式不同,分为基于PI控制的双闭环控制结构和基于PR控制的双闭环控制结构;
S2:初始化种群,优化问题的维度为D,设置蜂群总数为2N,雇佣蜂数目N,观察蜂和引领蜂的数量相等,最大迭代次数为M;初始N个蜜源的位置,每只引领蜂对应一个蜜源的位置,初始蜜源位置公式为:
式中,R为区间[0,1]内的随机数,表示初始化第i蜜源位置的第j维值;i=1,2,…,N,j=1,2,…,D;为第j维对应蜜源位置的下限值;第j维对应蜜源位置的上限值;
S3:设计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最优蜜源的适应度值的计算方法,具体为:
S31:雇佣蜂阶段:雇佣蜂选择蜜源,对其进行邻域捜索,如前后两次最优蜜源的适应度相同,根据混沌改进序列更新蜜源位置;如前后两次最优蜜源的适应度不同,比较各蜜源的适应度,雇佣根据轮盘赌的方法招募观察蜂;
S32:观察蜂阶段:根据蜜源质量,观察蜂选择蜜源,并记录所有蜜源的位置和适应度值,选择适应度值最大的蜜源,在所选位置处进行邻域搜索,进行位置更新,计算出新蜜源的适应度值,并与之比较,运用贪婪选择机制,以蜜源质量更优的蜜源位置代替原蜜源的位置,位置更新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00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食品添加剂螺旋上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滁菊花茶用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