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路径识别与故障定位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02468.0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32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发明(设计)人: | 林涛;苗学勇;陈立;许晓玲;裴会敏;王晗;梁诚;张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潞电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3/08 | 分类号: | G01V3/08;G01R31/08;G01D21/02;B62D6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张岭;赵保迪 |
地址: | 10114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路径 识别 故障 定位 设备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缆路径识别与故障定位设备,包括移动载具、安装在移动载具上的车载设备和后台设备,车载设备包括车体驱动模块、管线仪检测模块、定点仪检测模块和车载信息处理模块,后台设备包括手持遥控模块、手持信息处理模块和大数据平台模块;车体驱动模块包括移动车轮和车体驱动电机,车体驱动电机带动移动车轮转动,手持遥控模块遥控车体驱动模块运行,管线仪检测模块检测管线发出的信号V1,定点仪检测模块检测的信号V2,车载信息处理模块接收信号V1和信号V2,经过处理后向手持信息处理模块输出信号信号V3,向大数据平台模块输出信号V4,手持信息处理模块接收信号V3后向大数据平台模块输出信号信号V5。本申请具有便于携带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缆检测维修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缆路径识别与故障定位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电缆在长期使用后,电缆的缆皮在地下会出现老化而破损的现象,因此需要对破损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维修。目前工作人员通常会先携带寻管线仪对两个终端之间的电缆路径进行寻找,并使用石灰等物品对地面上对应电缆的路线进行标记。当标记完毕后,再将该段电缆断电,然后对该段电缆进行打压,电缆打压的过程中,在缆皮损坏的位置处会产生噪音。之后通过定点仪进行检测,探测出噪音的位置。
以往检测的时候,通常会携带一辆全地形车,管线仪和定点仪均安装在车体上,操作人员在进行检测的时候,通过控制全地形车辆移动,对埋设在路面下的电缆进行检测。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目前的全地形车上的设备过多,移动载具的载重量过大,存在有不便于携带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移动载具的载重量过大,存在有不便于携带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缆路径识别与故障定位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缆路径识别与故障定位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缆路径识别与故障定位设备,包括移动载具、安装在移动载具上的车载设备和后台设备,所述的车载设备包括车体驱动模块、管线仪检测模块、定点仪检测模块和车载信息处理模块,后台设备包括手持遥控模块、手持信息处理模块和大数据平台模块;车体驱动模块包括移动车轮和车体驱动电机,车体驱动电机带动移动车轮转动,手持遥控模块遥控车体驱动模块运行,管线仪检测模块检测管线发出的信号V1,定点仪检测模块检测的信号V2,车载信息处理模块接收信号V1和信号V2,经过处理后向手持信息处理模块输出信号信号V3,向大数据平台模块输出信号V4,手持信息处理模块接收信号V3后向大数据平台模块输出信号信号V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载具上安装的设备分为车载设备和后台设备,车载设备中的车体驱动模块能够带动移动载具移动,管线仪检测模块和定点仪检测模块均用于检测数据,并且通过车载信息处理模块直接发送到手持信息处理模块和大数据平台模块。手持信息处理模块中的手持遥控模块能够遥控移动载具移动,并且与大数据平台模块网络连接。当信息传送至大数据平台模块后,通过大数据平台模块进行分析,人们可以从网页或者app上直观的看到分析所得的数据,有效的减轻了移动载具上的载重量,便于携带。并且操作人员也不需要一直随着移动载具一起移动,解放了操作人员。
可选的,所述的管线仪检测模块包括管线仪探测线路板和管线仪接收机,管线仪探测线路板安装在移动载具的底面上;管线仪接收机与管线仪探测线路板连接,且管线仪探测线路板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超过界限值时,管线仪接收机发出信号V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线仪探测线路板用于进行检测,管线仪接收机内预设一个界限值,在进行检测的时候预先划分出一片区域,之后使移动载具在该区域内以蛇形状移动,完全走遍这一片区域,这一片区域中电磁信号超过界限值的,即为电缆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潞电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潞电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24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