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掺杂碳量子点结合酶抑制法检测食品中抗蚜威含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04477.3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90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荆旭;王慧慧;郭璐瑶;王晓闻;王愈;冯翠萍;李晋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王春霞 |
地址: | 0308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量子 结合 抑制 检测 食品 中抗蚜威 含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掺杂碳量子点结合酶抑制法检测食品中抗蚜威含量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配制不同浓度的抗蚜威标准溶液,分别加入至粉碎后的空白食品样品中;用水溶性DES进行提取,向提取液中加入乙酰胆碱酯酶,培养后加入碘化乙酰硫代胆碱、pH缓冲液和S‑CQDs,再次进行恒温培养;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荧光值,绘制标准曲线;S2、采用水溶性DES提取粉碎后的待测食品;S3、取S2得到的提取液后按S1操作,得到体系的荧光强度;根据标准曲线和测得的荧光强度即得。水溶性DES的提取液与后续的检测体系互溶,S‑CQDs表面含有大量负电荷可与乙酰硫代胆碱的水解产物硫代胆碱(+)产生静电相互作用导致荧光猝灭;抗蚜威会抑制酶活性,体系荧光增强,实现定量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硫掺杂碳量子点结合酶抑制法检测食品中抗蚜威含量的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农作物防虫防病是农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人们开发了许多杀虫剂来控制害虫,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总产量。抗蚜威具有触杀、熏蒸和叶面渗透作用,是一种高效、选择性强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蚜虫剂,适用于防治蔬菜、烟草、粮食作物上的蚜虫,是综合防治的理想药剂,使得在粮食和其它蔬菜种植中得到了广泛和大量的应用。但由于抗蚜威等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哺乳动物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阻断剂,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酶活性中心丝氨酸的羟基被氨基甲酰化,因而失去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能力,造成组织内乙酰胆碱的蓄积而中毒。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侵入机体,也可经皮肤黏膜缓慢吸收。在农田喷药及生产制造过程的包装工序中,很有可能经皮肤污染,造成厌食、记忆力减退、瘫痪等不良影响,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氏病的风险,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死亡。因此检测食品中的抗蚜威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世界各国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使用和残留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国标规定粮食(包括大豆)中抗蚜威最大残留量≤0.05mg/kg,蔬菜中抗蚜威最大残留量≤1mg/kg,水果中抗蚜威最大残留量≤0.5mg/kg。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许多测定食品中抗蚜威含量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气相色谱法(GC)、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虽然上述检测方法结果灵敏准确,但在样品提取、样品检测等方面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绿色环保,检测结果准确、选择性强、操作简便的分析方法来测定食品中抗蚜威的残留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硫掺杂碳量子点结合酶抑制法检测食品中抗蚜威含量的方法,该方法检测方便,绿色环保,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本发明提供的检测食品中抗蚜威含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配制不同浓度的抗蚜威标准溶液,分别加入至粉碎后的空白食品样品中静置;然后采用水溶性DES进行提取,向得到的提取液中分别加入乙酰胆碱酯酶,培养后加入碘化乙酰硫代胆碱、pH缓冲液和硫掺杂碳量子点,再次进行恒温培养;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荧光值,以抗蚜威浓度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S2、采用所述水溶性DES提取粉碎后的待测食品;
S3、取步骤S2得到的提取液后按步骤S1进行操作,得到体系的荧光强度;
S4、根据所述标准曲线和步骤S3测得的荧光强度,即得到待测食品中抗蚜威的含量。
上述的方法中,步骤S1中,所述抗蚜威标准溶液添加至空白食品样品后,所述抗蚜威的浓度为0.05~5mg/kg;配制8种不同浓度的含有抗蚜威的样品,如0.05mg/kg、0.25mg/kg、0.5mg/kg、1mg/kg、2mg/kg、3mg/kg、4mg/kg和5mg/kg。
上述的方法中,步骤S1中,空白样品添加抗蚜威后静置时间至少为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农业大学,未经山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44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