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铜棒及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05817.4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02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俞晓明;高东;王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花股份(江西)自控元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5/02 | 分类号: | H01B5/02;H01B13/00;B21C43/02;B21C1/18 |
代理公司: | 温州名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8 | 代理人: | 程嘉炜 |
地址: | 33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加工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铜棒加工技术领域的一种新型铜棒及加工工艺,包括保温炉,保温炉上端安装有盖板,盖板上端中部安装有进液口,进液口下端与保温炉连通,保温炉内底端安装有恒温片,保温炉前端中部安装有石墨套,石墨套前端安装有水冷结晶器,水冷结晶器内侧壁安装有制冷片,水冷结晶器前端设置有连接口,连接口内侧与水冷结晶器连通,水冷结晶器左侧壁连接有电源线;本发明中,通过铜棒前端卡在限位环内,将第三锁紧螺栓转动,对铜棒进行固定,转动电机启动,转动电机带动丝杆转动,丝杆带动丝杆滑座向右移动,丝杆滑座带动连接块向右移动,对铜棒进行拉长,代替人力进行作业,降低了人力成本,节约了作业的时间,提高了作业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棒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铜棒及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铜棒是有色金属加工棒材的一种,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高导电性能。主要分为黄铜棒(铜锌合金,较便宜),紫铜棒(较高的铜含量)。
目前现有技术中,铜棒的加工一般采用人工对铜棒进行拉长,提高了人力的成本,浪费了作业的时间,降低了作业的效率;现有技术中铜棒在进行切割作业时会产生大量的残渣,残渣对装置表面产生污染,对切割作业产生影响,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铜棒及加工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铜棒及加工工艺,包括保温炉,所述保温炉上端安装有盖板,盖板上端中部安装有进液口,进液口下端与保温炉连通,保温炉内底端安装有恒温片,保温炉前端中部安装有石墨套,石墨套前端安装有水冷结晶器,水冷结晶器内侧壁安装有制冷片,水冷结晶器前端设置有连接口,连接口内侧与水冷结晶器连通,水冷结晶器左侧壁连接有电源线,水冷结晶器前端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右侧安装有支撑架,支撑架上端安装有固定板,连接板右侧安装有切割机料架,切割机料架右侧安装有下滑动室,下滑动室上端安装有上滑动室,上滑动室左侧壁上部安装有顶板,顶板下端中部安装有两个固定柱,两个固定柱内侧下部安装有切割轮,切割轮内中部安装有转轴,转轴均与两个固定柱转动连接,切割机料架左侧壁安装有拉制剥皮机,拉制剥皮机下端四角处均安装有第二固定块,拉制剥皮机上端两侧均安装有挡板,挡板内侧壁中部均安装有两个支架,支架前端均安装有切皮轮,切皮轮均与支架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盖板上端四角处均安装有第一锁紧螺栓,第一锁紧螺栓均与保温炉转动连接,定期将第一锁紧螺栓进行拧开。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板上端左侧安装有控制箱,控制箱内部安装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前端安装有丝杆,丝杆前端穿过控制箱连接有隔板,隔板下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丝杆中部安装有丝杆滑座,丝杆滑座下端安装有连接块,连接块下端穿过固定板连接有限位环,转动电机启动,转动电机带动丝杆转动,丝杆带动丝杆滑座向右移动,丝杆滑座带动连接块向右移动,对铜棒进行拉长。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环内侧壁安装有第三锁紧螺栓,第三锁紧螺栓均与限位环转动连接,铜棒前端卡在限位环内,将第三锁紧螺栓转动,对铜棒进行固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切割机料架上端中部安装有过滤网,切割机料架内底端安装有储灰槽,储灰槽与切割机料架滑动连接,切割机料架前端安装有拉手,残渣穿过过滤网进入到储灰槽内进行收集,定期握住拉手,将储灰槽拉出,对残渣进行清除。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冷结晶器左侧安装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均与转动电机、制冷片和恒温片电性连接,控制面板对转动电机、制冷片和恒温片进行控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滑动室外侧壁安装有两个第二锁紧螺栓,第二锁紧螺栓均与下滑动室转动连接,调节上滑动室与下滑动室之间的高度,当高度固定好后,将两个第二锁紧螺栓进行锁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冷结晶器下端四角处均安装有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块上端均与水冷结晶器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块对水冷结晶器进行支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花股份(江西)自控元器件有限公司,未经三花股份(江西)自控元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58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