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芒柄花素在制备防治心梗合并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06457.X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2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程媛媛;杨莹;陈思璇;李旭平;黄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1/352 | 分类号: | A61K31/352;A61P9/10;A61P25/24;A61P1/14;A61P9/00;A61P25/00;A61P9/04;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赵崇杨 |
地址: | 51040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芒柄花素 制备 防治 合并 抑郁症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公开了芒柄花素在制备防治心梗合并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芒柄花素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合并抑郁症小鼠的抑郁症状和心肌功能障碍。芒柄花素能够改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食欲不振以及抗心脏组织凋亡和/或抗脑组织炎症,能够显著升高海马区5‑HT、BDNF的表达,降低海马区和血清中的IL‑6和IL‑17A表达,抑制体内外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的表达以及促进M2型标志物的表达。本发明创造性地提出芒柄花素在制备防治心梗合并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避免了药物联用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降低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为芒柄花素治疗心梗合并抑郁症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芒柄花素在制备防治心梗合并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世界各地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心肌梗死通常属于突发疾病,且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抑郁症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很常见,大约40%的心肌梗死患者有抑郁症。抑郁是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增加了心肌梗死的风险。心肌梗死伴随的抑郁对康复有负面影响,如增加心肌梗死复发和死亡率的风险,降低药物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心肌梗死合并抑郁症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心肌梗死治疗的预后,降低死亡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的治疗通常采用抗心肌梗死药物加抗抑郁药物合用的手段。例如:张天虹等观察了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能有效治疗脑梗死后患者焦虑抑郁,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其疗效优于黛力新单独治疗的疗效(张天虹,苏银彪,姚海军,何卫平.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0):10-11.);傅一笑等观察氟西汀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患者们在抗心肌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氟西汀胶囊,一个月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不服用任何抗抑郁药物的对照组患者(傅一笑,蒙华庆,罗庆华.氟西汀干预伴焦虑、抑郁状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6(14):16-17.)。然而,药物联用往往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增加了患者体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机率,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因此,研究开发一种使用简便、疗效确切的能够同时治疗心肌梗死和抑郁的药物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提供芒柄花素或其可接受的药用盐在制备防治心梗合并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防治心梗合并抑郁症的药物。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给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芒柄花素或其可接受的药用盐在制备防治心梗合并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芒柄花素的结构如式(1)所示:
优选地,芒柄花素或其可接受的药用盐在制备改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食欲不振以及心功能不全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地,芒柄花素或其可接受的药用盐在制备抗心脏组织凋亡和/或抗脑组织炎症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地,芒柄花素或其可接受的药用盐在制备减少脑组织海马区炎症细胞浸润和/或细胞坏死药物中的应用。
更优选地,所述细胞坏死为细胞核皱缩。
优选地,芒柄花素或其可接受的药用盐在制备芒柄花素或其可接受的药用盐在制备增加脑组织海马区的BDNF蛋白、5-HT的表达以及减少脑组织海马区的IL-6和IL-17A的表达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地,芒柄花素或其可接受的药用盐在制备减少血清中的IL-6和IL-17A的表达药物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未经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64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针对内容资源的编目自动化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环形取件机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