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多种颜色量子点的光色转换层的光色转换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06842.4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03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徐胜;李锦安;周小健;杨涛;叶媛媛;陈恩果;叶芸;郭太良;何琳;邱俊锋;邹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H01L33/50 | 分类号: | H01L33/50;G02F1/1335;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鼎桂;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多种 颜色 量子 转换 分析 方法 | ||
1.一种混合多种颜色量子点的光色转换层的光色转换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混合了红绿色量子点的光色转换层初始参数;
步骤S2:依据光线波长或频率的不同对混合了红绿色量子点的光色转换层进行逻辑通道划分的方法实现,分别建立纯蓝光逻辑通道、红色量子点色转换逻辑通道和绿色量子点色转换逻辑通道;
步骤S3:基于纯蓝光逻辑通道,建立入射蓝光光强与膜厚和红绿量子点浓度衰减关系之间的理论模型;
步骤S4:基于量子点色转换逻辑通道,分别建立经过量子点光色转换层转换后的红绿色光随膜厚及量子点浓度变化的关系;
步骤S5:基于量子点色转换逻辑通道和纯蓝光逻辑通道,分别建立光转换效率、蓝光泄漏率和光密度随膜厚以及均匀变化的量子点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步骤S6:基于混合红绿双色量子点的光色转换层理论模型,建立混合多色量子点的光色转换层理论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多种颜色量子点的光色转换层的光色转换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光色转换层初始参数包括多种颜色量子点的发光光谱参数,量子点色转换层膜厚和量子点浓度参数、形成色转换层的基础介质材料分别关于入射光和转换光的摩尔吸光系数,以及朗伯面光源的光强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多种颜色量子点的光色转换层的光色转换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为:依据光线波长的不同,分别从逻辑层面将混有红绿色量子点的色转换层分解为纯蓝光逻辑通道、红色量子点色转换逻辑通道1和绿色量子点色转换逻辑通道2;其中,纯蓝光逻辑通道假定为该通道只存在蓝光光线的传播、吸收和透射现象;进入红色量子点色转换逻辑通道的所有蓝光均会与红色量子点作用激发出红色光;进入绿色量子点色转换逻辑通道的所有蓝光均会与绿色量子点作用激发出绿色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多种颜色量子点的光色转换层的光色转换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基于纯蓝光逻辑通道建立入射蓝光光强与膜厚和红绿量子点浓度衰减关系之间的理论模型,具体为: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
A=lg(1/T)=εhc
式中,A为吸光度;T为透射比(透光度),是出射光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0的比值;ε为关于入射光的材料摩尔吸光系数;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单位为mol/L,h为吸收层厚度,单位为cm;
由于量子点光色转换层中含有红绿两种量子点,当吸收物质不止一种时,朗伯-比尔定律应采用:
将T=I'/I0代入方程得:
即入射光光强I’随膜厚h及量子点浓度c变化的关系式,式中,I0为朗伯面光源的初始入射光强,εi表示摩尔吸光系数,εi与膜层的基础材料光吸收属性、对应通道量子点的浓度以及入射光波长有关;ci表示对应通道单色量子点浓度;
根据纯蓝光逻辑通道所入射的蓝光为(1-kr-kg)I0,由于红绿量子点光色转换层中含有红色、绿色两种量子点,因此入射蓝光光强Ib随膜厚h及量子点浓度c变化的关系,满足如下表达式:
式中,c1、c2分别表示红绿色量子点的浓度;ε1、ε2表示摩尔吸光系数,其中,ε1与膜层的基础材料光吸收属性、红色量子点的浓度以及蓝光波长有关,ε2与膜层的基础材料光吸收属性、绿色量子点的浓度以及蓝光波长有关;kr、kg为比例系数,分别表示入射到通道1中的入射蓝光光强与实际光色转换层的总入射蓝光光强I0之比以及入射到通道2中的入射蓝光光强与实际光色转换层的总入射蓝光光强I0之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未经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684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