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节的隧道支护定位及初支内轮廓线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08127.4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4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卓腾飞;李文明;邱林;李小亮;李鹏飞;李晓红;高宝成;李川;李冬旭;庞淼;徐成;曹智强;张浩军;张海山;赵守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7/18 | 分类号: | E21F17/18;E21D1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至诚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42 | 代理人: | 杨威;刘丽媛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利泽***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隧道 支护 定位 初支内 轮廓 监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的隧道支护定位及初支内轮廓线监测装置,包括固定装置和红外线发射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滑动件以及第一固定件,沿初支拱架内壁设置有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内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有所述滑动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红外线发射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上。本发明设计的监测装置解决隧道开挖时需标注测量点及开挖后测量点的丢失,指导隧道的开挖和初支立架作业,节省作业时间,提高了测量及施工的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并可监测已完成初支喷射混凝土是否存在严重超挖或欠挖,从而减小质量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的隧道支护定位及初支内轮廓线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工程施工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进行作业,它对测量技术要求极高,而且在开挖前后以及安装拱架时都需要对断面进行测量。目前,隧道测量采用测量员配全站仪放样,专业程度较高;隧道掌子面开挖(爆破或机械开挖)后,标注的测量点丢失,初支立架需重新放样,测量时间长,影响施工进度;对初支断面进行复测时,测量人员采用以点测面法,测量时间长,易遗漏部分超欠挖点,存在后期衬砌欠挖或脱空等质量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节的隧道开挖支护定位和初支内轮廓线监测装置,解决隧道开挖时需标注测量点及开挖后测量点的丢失,指导隧道开挖和初支立架作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调节的隧道支护定位及初支内轮廓线监测装置,包括固定装置和红外线发射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滑动件以及第一固定件,沿初支拱架的内壁设置有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内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有所述滑动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架两端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固定卡,所述固定支架和初支拱架通过所述固定卡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包括纵向调节螺栓、横向调节螺栓、托架以及第二固定件;所述纵向调节螺栓设置在所述托架的上端,所述横向调节螺栓设置在所述托架的下端,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所述横向调节螺栓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托架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件上设有第一紧固件,所述纵向调节螺栓、横向调节螺栓以及第二固定件通过所述托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调节螺栓的外径大于所述纵向调节螺栓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套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上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一紧固件固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卡接件和固定块,所述卡接件的两侧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有第二紧固件;所述固定块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两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卡接件和固定支架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和固定块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件与固定支架相配合,所述卡接件两端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固定件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
本发明设计的可调节的隧道支护定位及初支内轮廓线监测装置,通过布设在掌子面上的红外线发射装置指导开挖、立架作业,可极大的缩短隧道初期的支护时间,节省作业时间,提高测量、施工的效率,节约人力资源。通过沿环向滑动槽滑动红外线发射装置,监测已完成的初支喷射混凝土是否存在严重超挖或欠挖,减小质量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隧道掌子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81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