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动降水方法及其降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11335.X | 申请日: | 202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5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郑楠;朱秀玲;杨贵佳;谭宁君;刘华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E02D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动 降水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动降水方法及其降水装置,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0、在待降水地域的中心开设主渗透井;步骤200、在主渗透井的周围均匀开设有至少三个卫星渗透井;步骤300、独立对主渗透井与卫星渗透井进行气动降水。包括用于组成主渗透井和卫星渗透井的多个井坑,在井坑内设置有用于适应主渗透井与卫星渗透井不同直径以贴合在任一井坑侧壁的汲水组件,汲水组件内收集的渗透水通过与汲水组件相连接的气动组件被泵出井坑外。本发明即保证地基强度的同时通过多个井坑的配合提高降水效率;且本发明通过可贴合不同尺寸的井坑加快对井坑的高渗透区域的渗透水的汲取,还可对井坑结构进行支撑,防止井坑塌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降水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动降水方法及其降水装置。
背景技术
降水工程是指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开挖深基坑,由于含水层被切断,在压差作用下,地下水必然会不断地渗流入基坑,如不进行基坑降排水工作,将会造成基坑浸水,使现场施工条件变差,地基承载力下降,在动水压力作用下还可能引起流砂、管涌和边坡失稳等现象,因此,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水和排水措施,亦称降水工程。
现有技术中,降低某区域内渗透水位时,一般通过在待降水地区开挖一个或多个井坑,使得渗透水向井坑内集中,再将井坑内积水抽出,但是此方案中一个井坑抽取渗透水的效率较低,多个井坑则会破坏地基的牢固性,甚至容易引起塌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降水方法及其降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个井坑抽取渗透水的效率较低,多个井坑则会破坏地基的牢固性,甚至容易引起塌方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气动降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在待降水地域的中心开设主渗透井;
步骤200、在主渗透井的周围均匀开设有至少三个卫星渗透井;
步骤300、独立对主渗透井与卫星渗透井进行气动降水;
其中,卫星渗透井的直径小于主渗透井。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步骤300的具体操作为:
步骤301、沿主渗透井或卫星渗透井的侧壁均匀开设有渗透沟槽;
步骤302、将渗透收集管道贴合在渗透沟槽内收集渗透水;
步骤303、使用气动的方式将渗透收集管道内渗透水压出至井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降水装置,包括用于组成主渗透井和卫星渗透井的多个井坑,在所述井坑内设置有用于适应主渗透井与卫星渗透井不同直径以贴合在任一所述井坑侧壁的汲水组件,所述汲水组件内收集的渗透水通过与所述汲水组件相连接的气动组件被泵出所述井坑外。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汲水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井坑中心的悬空支撑柱,所述悬空支撑柱的周围均匀设置有用于沿所述井坑的径向滑移直至贴合在所述井坑侧壁的渗透收集管道,所述悬空支撑柱通过用于驱动所述渗透收集管道滑移至所述井坑侧壁的伸缩杆组与所述渗透收集管道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伸缩杆组包括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悬空支撑柱的第一滑筒,在所述第一滑筒的另一端可直线滑动地套接有第二滑筒的一端,所述第二滑筒的另一端安装有密封板;
所述气动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悬空支撑柱内且与外部气压设备相连接的气动腔体,所述气动腔体通过与所述第一滑筒的内腔相互连通以气压驱动所述第一滑筒与所述第二滑筒之间的相对滑动,所述密封板通过用于在所述渗透收集管道滑移直至贴合于所述井坑侧壁时对所述第一滑筒与所述第二滑筒之间进行锁定的触碰锁止结构与所述渗透收集管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13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自动化可靠性老化测试座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次性仿生材料急救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