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钛钢复合板双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15333.8 | 申请日: | 202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94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胡连海;陶国栋;许昌玲;蒋晓军;霍佳磊;吕小松;吴泽帅;卢立祥;王松涛;孙继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9/173 | 分类号: | B23K9/173;B23K9/133;B23K9/235;B23K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43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板 熔化 气体 保护 焊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焊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钛钢复合板双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方法。所述钛钢复合板焊接方法,对钛钢复合板进行坡口设计;从钢侧进行双丝打底焊;双丝均采用铜基焊丝,从钛侧进行双丝焊,形成第一层过渡层;双丝分别采用铌基焊丝和钒基焊丝中的任意一种,从钛侧进行双丝焊,形成第二层过渡层;从钛侧进行多层双丝填充焊,直至填满钛复层坡口;从钢侧进行多层双丝填充焊,直至填满钢基层坡口。本发明提供的焊接方法,焊接工艺稳定,焊接效率高,焊缝成形好,焊接热输入低,过渡层隔离效果好,能够有效抑制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和热影响区晶粒粗化,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和变形小,焊缝纯净度高,焊接接头性能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钛钢复合板双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钛及其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强等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而高强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及较低的成本等特点,使得采用钛合金/高强钢异种金属复合板能够显著减轻结构重量,同时提高了结构的抗腐蚀性能,因此,钛钢复合板在石油、化工、核电、船舶等领域应用广泛,如电厂烟囱、石化设备容器、核电设备中冷凝器管板、真空制盐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
然而,由于钛合金与钢的密度、线膨胀系数和热导率等热物理性能差异较大,在焊接钛钢复合板时容易产生较大的应力和变形,钛侧焊接热影响区晶粒长大显著,使接头塑性下降,同时,钛与铁的互溶性差,容易形成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从而严重降低接头性能,甚至产生裂纹,使得钛钢复合板的焊接难度和成本加大,影响了工业应用。
目前,钛钢复合板对接焊通常采用互不熔合的间接接头形式,对于钛钢复合板的间接焊,采用加盖板或用钛填板进行间接焊接,实现钛与钢不相熔焊接,但该焊接工艺复杂,对焊接工艺参数要求苛刻,如果焊接电流较大,钛层因过热将与钢层剥离,且会使热量积累造成焊缝及热影响区晶粒粗大,降低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甚至会使钛与钢互熔,生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如果焊接电流较小,会导致钛盖板焊缝底部形成未熔合,引起应力集中,发生断裂。
钛钢复合板对接焊采用直接熔焊方法难度较大,采用传统熔化焊,热输入大,容易造成较大热应力及热影响区晶粒粗化问题,同时,由于,母材熔化较多,难以避免产生大量钛和铁熔入熔池中,产生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影响焊接质量。
因此,对于钛钢复合板的直接熔焊,一方面,采用传统熔焊方法并添加中间材料进行焊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钛钢金属间化合物产生,但是由于热输人较大,形成单一中间过渡层,母材稀释率较大,难以控制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和生长,对焊缝的性能改进有限;另一方面,采用电子束、激光束等焊接能量密度高的焊接方法并添加中间材料,热输入低,有利于抑制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产生,能够提高焊缝质量和综合性能,然而,焊接工艺复杂,焊接成本高,焊接构件大小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针对钛钢复合板熔化焊焊接工艺复杂,焊接效率低,焊接成本高,采用形成单一中间层对脆性金属间化合物抑制效果有限,以及传统熔化焊焊接热输入较大,焊接应力和变形大,热影响区晶粒粗化严重,焊接接头性能差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钛钢复合板双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方法。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钛钢复合板双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1)对钛钢复合板进行坡口设计,加工坡口,去除坡口表面的油污和杂质;
(2)双丝均采用与钢基层匹配的同种碳钢焊丝,设定双丝焊工艺参数,启动焊接供气系统,从钢侧对钢基层坡口底部进行双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打底焊;
(3)从钛侧清理打底焊焊缝及坡口两侧,双丝均采用铜基焊丝,设定双丝焊工艺参数,焊接前向焊接区预送气,启动焊接供气系统,从钛侧进行双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焊接结束后向焊接区继续送气,使形成的焊缝表面与钛钢结合界面平行,形成第一层过渡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未经石家庄铁道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53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