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包电芯、其制造方法及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20408.1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3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常柯;李奎;梁慧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05 | 分类号: | H01M50/105;H01M50/178;H01M50/533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郑彤 |
地址: | 21533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包电芯 制造 方法 电池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包电芯、其制造方法及电池,其包括包装袋、电极主体、预留正极耳、预留负极耳、外接正极耳和外接负极耳;电极主体设置于包装袋中,预留正极耳和预留负极耳自电极主体中引出,预留正极耳与预留负极耳均位于包装袋内;外接正极耳和外接负极耳均固定于包装袋上且部分位于包装袋内、部分位于包装袋外,预留正极耳与外接正极耳接触电连接,预留负极耳与外接负极耳接触电连接;其中,预留正极耳与外接正极耳之间以及预留负极耳与外接负极耳之间均通过定位孔与定位柱相连接。上述软包电芯能够有效避免产生极耳位置大幅度偏移的情况,提高了极耳的对位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软包电芯、其制造方法及电池。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柱状电池相比,软包电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聚合物包裹袋包装电极主体,电极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正极和负极。由于软包电池采用聚合物塑封进行密封,在电池内部发生例如漏液、短路等安全隐患时,包装袋会发生胀气裂开以及时排出多余的气体,因而通常不会造成剧烈的爆炸。如今软包电池常用的包裹袋材质为铝塑膜。
目前软包电池的装配生产过程通常包括如下步骤。铝塑膜上具有两个的电极主体凹槽,在放置电极主体时,机械手等操作器具夹取电极主体,并将该电极主体经对位后放置于其中一个电极主体凹槽中,再沿两个凹槽之间的中线对折铝塑膜并密封铝塑膜的部分边缘。电极主体上引出有极耳,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耳连接电极主体内部的正极,负极耳连接电极主体内部的负极。
在操作器具夹持电极主体时,通常还会采取辅助操作器具夹持极耳,避免质轻的极耳发生晃动。然而,由于铝塑膜上的电极主体凹槽具有一定深度且尺寸通常仅略宽于电极主体以容纳公差,不足以同时容纳操作器具和电极主体,因而操作器具无法带着电极主体伸入电极主体凹槽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器具仅将电极主体置于电极主体凹槽正上方,并放开电极主体,使其下落至电极主体凹槽中。电极主体质量较重,能够较准确地落在电极主体凹槽中,但极耳质轻,容易发生摆动,并且操作器具也可能会影响到极耳的运动趋势,因此极耳的最终放置位置会存在明显波动,影响电芯内组件的装配精度,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极耳接触到铝塑膜金属层的情况,导致电池短路。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极耳位置波动、提高极耳对位准确性的软包电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一种软包电芯,其包括包装袋、电极主体、预留正极耳、预留负极耳、外接正极耳和外接负极耳;
所述电极主体设置于所述包装袋中,所述预留正极耳和所述预留负极耳自所述电极主体中引出,所述预留正极耳与所述预留负极耳均位于所述包装袋内;所述外接正极耳和所述外接负极耳均固定于所述包装袋上且部分位于所述包装袋内、部分位于所述包装袋外,所述预留正极耳与所述外接正极耳接触电连接,所述预留负极耳与所述外接负极耳接触电连接;其中,
所述预留正极耳与所述外接正极耳之间以及所述预留负极耳与所述外接负极耳之间均通过定位孔与定位柱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预留正极耳与所述外接正极耳之间,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外接正极耳上,所述定位孔设置于所述预留正极耳上;和/或
在所述预留负极耳与所述外接负极耳之间,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外接负极耳上,所述定位孔设置于所述预留负极耳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留正极耳与所述外接正极耳之间设置有导电胶;所述预留负极耳与所述外接负极耳之间也设置有导电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的横截面积为0.5mm2~20mm2;和/或
所述定位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定位柱之间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有多个,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的数量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04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