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的管式拉压复合型锚杆及其全长段轴力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20618.0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0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涂兵雄;程继宝;林振德;朱宏栋;侯军军;肖朝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21/02;E21D20/02;E02D5/74;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云川 |
地址: | 362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管式拉压 复合型 及其 全长 段轴力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改进的管式拉压复合型锚杆,包括筋体、钢柱、钢管、对中支架和浆体,钢柱固定在筋体上,钢管固定在钢柱上,对中支架按一定间距固定在钢管和筋体上,浆体包裹在由筋体、钢柱、钢管和对中支架组成的杆体结构上。钢管长度范围内的筋体与钢管之间形成有空腔。本发明改进的管式拉压复合型锚杆采用了直径更小的钢柱与固定在钢柱上的钢管分担、传递作用在承压锚固段上的力,结构更简单,施工更便捷,成功解决了采用大直径承压板结构在钻孔内下放杆体时容易卡孔、承压板处淤堵的施工问题;通过在钢管上粘贴测力元件,更解决了采用承压板结构的拉压复合型锚杆承压锚固与岩土界面剪应力难以测试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进的管式拉压复合型锚杆及其全长段轴力测试方法,适用于基坑支护、边坡加固、隧道围护、建筑抗浮及地下工程等的锚固与加固。
背景技术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在2014-12-17公开了专利号为
ZL201420450678.5的一种拉压复合型锚杆,其锚杆锚固段的杆体中按预设位置设置有承压板,使传统锚杆单一的锚固段分解为承压锚固段和受拉锚固段,大大减小了锚固段与岩土体界面的应力集中现象,使锚固段与岩土体的黏结强度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拉压复合型锚杆在相同锚固段长度时比传统拉力型锚杆和传统压力型锚杆的抗拔承载力显著提高。
但是,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杆体制作偏差,钻孔塌孔、工人强力施工等原因,使得公开专利号为ZL201420450678.5的一种拉压复合型锚杆存在以下问题:(1)大直径承压板极易在钻孔中卡孔,难以顺利下放至设计钻孔深度,导致施工效率较低;(2)当对中支架偏差较大时,难以有效地使大直径承压板在钻孔内脱底并对中,杆体下孔过程中,大直径承压板剐蹭钻孔孔壁,使得泥土大量积压在大直径承压板底部,一方面造成局部受拉锚固段筋体与浆体无法粘结;另一方面堵塞浆液,造成空浆、断浆等工程事故;(3)由于承压锚固段的筋体被套管包裹,难以在承压锚固段中布置测力元件测试出浆体断面的轴力及分布。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公开专利号为ZL201420450678.5的一种拉压复合型锚杆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管式拉压复合型锚杆,能有效解决施工效率低、施工事故率高、全长段轴力难以测试的难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该改进的管式拉压复合型锚杆全长段轴力测试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改进的管式拉压复合型锚杆,包括筋体、钢柱、钢管、对中支架,筋体对应钻孔的部分包括自由段和锚固段,锚固段包括承压锚固段和受拉锚固段,承压锚固段设置在自由段与受拉锚固段之间,钢柱固定套设在筋体上且位于承压锚固段和受拉锚固段的交界处,所述钢管套设连接在所述钢柱外且对应所述承压锚固段设置,对中支架套设在钢管和/或位于钢管外的筋体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钢管从承压锚固段与受拉锚固段的交界处延伸至所述自由段远离所述承压锚固段的一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钢管从承压锚固段与受拉锚固段的交界处延伸至所述自由段靠近所述承压锚固段的一端,还包括套置在所述筋体外的软管,软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管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自由段远离所述承压锚固段的一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钢管延伸至所述承压锚固段,所述钢管在所述受拉锚固段方向伸出长度为0-1000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钢管一端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钢柱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钢管与所述钢柱通过螺纹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钢管一端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钢柱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钢管与所述钢柱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钢柱的一端设有限位端板,限位端板抵靠在所述钢管的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06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龙脑樟种苗栽培系统
- 下一篇:网络质量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