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零部件磨损程度检测台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1044.9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0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胡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蓄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44 | 代理人: | 周世平 |
地址: | 570000 ***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零部件 磨损 程度 检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零部件磨损程度检测台,包括电机、底座、螺杆和测量装置,底座上设有电机、左板和右板,左板和右板上设有左顶尖装置和右顶尖装置,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分别连接于左顶尖装置和右顶尖装置,螺杆穿设于左板和右板上,螺杆上设有移动块,测量装置包括箱体和显示记录装置,箱体设在移动块上,箱体内设有位移放大机构,箱体上穿设有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间通过位移放大机构连接,显示记录装置与第二滑杆顶部连接。通过电机通过左顶尖装置和右顶尖装置带动圆柱形零部件转动,同时电机通过螺杆带动测量装置沿圆柱形零部件轴向移动,以对圆柱形零部件表面进行自动连续测量和记录,有效提高了测量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磨损测量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金属零部件磨损程度检测台。
背景技术
金属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损会越发严重,为确认零部件的磨损是否正常,例如表面形成多处不同凹陷起伏状的磨损,则说明存在磨损异常。因此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通常以磨损程度作为设计输入,以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质量。由于机械零部件的用途不同,造成其形状结构各异,但在使用过程中,圆柱形零部件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较为严重,其磨损程度也倍受人们的关注。
目前,现有技中对圆柱形零部件磨损程度的检测主要是把圆柱形零部件安装在两顶尖装置上,通过人工转动圆柱形零部件,再利用测量仪器(如三座标测量仪、卡尺等)对圆柱类零部件表面进行多点测量,随后对测量结果进行逐一记录,最后再通过对所有测量结果综合评估以确认圆柱形零部件表面磨损程度是否存在异常。但通过单点测量后再进行逐一记录,操作费时费力,测量效率低,且增加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连续测量且实现实时记录的圆柱形零部件磨损程度测量工具,以有效减轻测量人员工作强度,进而提高测量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零部件磨损程度检测台,以对圆柱形零部件表面的磨损进行连续测量和实时记录,有效减轻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及提高测量效率。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金属零部件磨损程度检测台,包括电机、底座、螺杆和测量装置,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两侧相对设置有左板和右板,所述左板和右板上分别转动设置有左顶尖装置和右顶尖装置,所述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所述左顶尖装置和右顶尖装置连接,所述螺杆转动穿设于所述左板和右板上,所述螺杆上螺纹设置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滑动穿设有导杆,所述导杆固定设置在所述左板和右板之间,所述测量装置包括箱体和显示记录装置,所述箱体设置在所述移动块上,所述箱体底部和顶部上分别滑动穿设有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所述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通过位移放大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滑杆底部上设置有触杆,第一滑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触杆顶部和箱体底部连接,所述显示记录装置与所述第二滑杆顶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位移放大机构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若干双层齿轮,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杆顶部和第二滑杆底部上,若干的所述双层齿轮均转动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相邻所述双层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首端的所述双层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条与末端的所述双层齿轮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记录装置包括平台、第一U形架、第二U形架和第二缸体,所述平台、第一U形架和第二U形架均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平台位于所述第一U形架和第二U形架之间,所述平台上表面的四角处均设置有压纸轮,所述平台上方设置有第一缸体,所述第一缸体内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上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端部穿出所述第一缸体并设置有画笔,所述第一U形架上穿设有卷轴,所述卷轴上缠绕有刻度纸,所述第二U形架上平行穿设有第一夹辊和第二夹辊,第一夹辊和第二夹辊的端部上均设置有第一齿轮,两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第一夹辊通过增速机构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二缸体设置于所述箱体顶部上,所述第二缸体内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第二滑杆顶部连接,所述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通过软管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未经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10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