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子小瓜虫的传代保种培养保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2054.4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9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郑善坚;沈铭浩;刘芳玲;徐良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210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子小瓜虫 传代 保种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子小瓜虫的传代保种培养保种方法,不用分离多子小瓜虫的滋养体,直接将感染多子小瓜虫的病鱼与健康鱼进行同居感染;采用曝气增氧和过滤的方法优化了多子小瓜虫的培养条件,一般7‑10天才需要更换新水;减少换水及水质变化对宿主鱼体和多子小瓜虫的影响,使得滋养体能在优良的环境中存活并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多的掠食体;将滤棉上的多子小瓜虫包囊洗脱静置孵化掠食体后再移回养殖桶,不需分离操作,而且可控制养殖系统内的虫体数量,当养殖桶内包囊数量较多,则不用对滤棉上包囊进行回收孵化。利用本发明对多子小瓜虫进行传代保种培养,可以稳定地收获多子小瓜虫,方法简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原代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感染草鱼的多子小瓜虫的传代保种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常导致各种淡水鱼类(草鱼、金鱼、黄颡鱼、翘嘴红鲌等)造成的大量死亡,严重危害水产养殖,其也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寄生性纤毛虫。治疗小瓜虫病最有效的药物有孔雀石绿和硝酸亚汞制剂,而其潜在毒性以及高残留作用使效果不佳,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已被禁止使用。而针对多子小瓜虫筛选高效且安全的治疗药物,或是开展虫体疫苗制备,都需要实验室大量培育多子小瓜虫个体。
多子小瓜虫的生活史分为三阶段:滋养体、包囊以及掠食体。滋养体是多子小瓜虫的寄生阶段,借助吞食宿主细胞来促进自身生长发育,成熟后脱离鱼体,漂浮在水中一段时间后,沉降至水底,形成包囊。包囊是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阶段,一段时间的分裂后,包囊分泌出成百上千的掠食体。掠食体寻找新宿主并进入上皮组织内发育成为滋养体。目前实验室多子小瓜虫人工培育条件苛刻,培育水温要求在18-25℃范围,而且必须依靠鱼类宿主进行活体传代。现有的传代保种培养是从患病鱼体表分离滋养体,孵化为掠食体后感染宿主鱼,再将宿主鱼体表的滋养体进行分离孵化,感染新的一批宿主鱼,如此反复,工作繁琐且成本较高。由于从自然界获取原代多子小瓜虫季节性很强,主要是每年的4-6月,9-11月份。其他月份获取困难,而实验室的实验工作基本也是阶段性,短期结束后不能进行多子小瓜虫活体保存。因此开展多子小瓜虫的实验室传代保种培养,方便各实验室开展多子小瓜虫的相关实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子小瓜虫的传代保种培养方法,该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可以稳定培养采集到多子小瓜虫,便于延长虫株的保存时间,且成本低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子小瓜虫的传代保种培养保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养殖系统(养殖容器):
养殖系统包括一个直径0.7±0.1m,高1±0.1m圆形的养殖桶,桶内蓄水高度0.5±0.1m,所述养殖桶配设增氧器、控温器及循环过滤装置,循环过滤装置内设有过滤棉和陶粒,养殖桶底部的水经过循环过滤装置后返回至养殖桶内;
说明:增氧可依靠气泵+增氧气石等实现;控温器可选用控温加热棒,此均为常规的增氧和水温控制方式;
2)、将感染有多子小瓜虫的淡水鱼病鱼1~2尾或1~5尾淡水鱼病鱼的鱼鳃置于养殖桶内(鱼鳃被浸没于水中),同时放入健康淡水鱼3~8尾进行感染;
淡水鱼病鱼的尾重≤1000克,一般为500~1000克;
健康淡水鱼的尾重≤500克,一般为50~500克;
3)、保持养殖桶内的水温为20~26℃的恒温,养殖桶内水氧气的含量为≥5.0mg/L;
每天,先同步进行以下两项工作:
3.1)、将3个直径6cm的培养皿放入养殖桶内(位于养殖桶的底部),10~12小时后拿出检查包囊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20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