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淤泥量监测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2496.9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548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雷添杰;董先勇;邓安军;李翔宇;秦蕾蕾;王党伟;史红岭;陆琴;张保山;沈铭辉;冯胜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10 | 分类号: | G06F17/10;G01C5/00;G01C7/02;G01S19/43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何凡 |
地址: | 10004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淤泥 监测 计算方法 | ||
1.一种河道淤泥量监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待测河道的河道岸边安装基准站,并进行测线设计;
S2:利用GPS RTK技术,获取基准站的探测处GPS天线相位中心的坐标及水下最低点高程;
S3: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对待测河道的水下地形进行精密测量,得到水下地形的三维模型;
S4:在三维模型中,根据探测处GPS天线相位中心的坐标及水下最低点高程计算河道淤泥量;
所述步骤S4包括以下子步骤:
S41:设置待测河道的水下淤泥量参考高程H;
S42:在三维模型中,选取待测河道中3个相邻地形点构成平面,其坐标分别为(x1,y1,H1)、(x2,y2,H2)和(x3,y3,H3),其中,x1表示第一地形点的横坐标,y1表示第一地形点的纵坐标,H1表示第一地形点的实测高程,x2表示第二地形点的横坐标,y2表示第二地形点的纵坐标,H2表示第二地形点的实测高程,x3表示第三地形点的横坐标,y3表示第三地形点的纵坐标,H3表示第三地形点的实测高程;
S43:根据3个相邻地形点的坐标,计算平面的面积ΔS;
S44:根据平面的面积ΔS和水下淤泥量参考高程H计算该平面的河道淤泥量Δv;
S45:重复步骤S42-S44,得到待测河道的河道淤泥量V;
所述步骤S43中,平面的面积ΔS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1表示第一地形点的横坐标,x3表示第三地形点的横坐标,y2表示第二地形点的纵坐标,y1表示第一地形点的纵坐标;
所述步骤S44中,该平面的河道淤泥量Δv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h1表示第一地形点的实测高程H1和参考高程H的差值,h2表示第二地形点的实测高程H2和参考高程H的差值,h3表示第三地形点的实测高程H3和参考高程H的差值,ΔS表示该平面的面积;
所述步骤S45中,待测河道的河道淤泥量V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n表示待测河道内构成平面的三角形个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淤泥量监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进行测线设计时,测线方向与水流方向相互垂直;若测线设计的测图比例尺为1:1000,则测点间距离为12m-15m,等高距为0.5m;若测线设计的测图比例尺为1:2000,则测点间距离为15m-20m,等高距为1m;若测线设计的测图比例尺为1:5000,则测点间距离为40m-80m,等高距为1m;若测线设计的测图比例尺为1:10000,则测点间距离为60m-100m,等高距为1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淤泥量监测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以下子步骤:
S21:利用GPS RTK技术获取基准站的探测处GPS天线相位中心的坐标;
S22:利用GPS RTK技术获取基准站的探测处GPS天线相位中心高程HGPS和GPS天线相位中心到探测仪之间的垂直距离HG-T;
S23:根据GPS天线相位中心高程HGPS和GPS天线相位中心到探测仪之间的垂直距离HG-T,计算GPS天线相位中心的水下最低点高程Hi,i=1,…,n,n表示地形点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249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模块扩展功能的供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滑台升降系统及自动升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