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流辅助的金属管件电磁成形装置及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2529.X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24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崔晓辉;孙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39/20 | 分类号: | B21D39/20;B21D26/14 |
代理公司: | 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周孝湖 |
地址: | 410083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流 辅助 金属管 电磁 成形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电流辅助的金属管件电磁成形方法,将金属管件由圆管成形为带圆角的方管,其特征在于,采用金属管件电磁成形装置对所述金属管件进行成形,所述电磁成形装置包括:
第一侧推电极(1),安装于待成形圆管件(100)的一端,所述第一侧推电极(1)远离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一侧设有第一轴向加压线圈(3);
第二侧推电极(2),安装于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远离所述第一侧推电极(1)的一端,所述第二侧推电极(2)远离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一侧设有第二轴向加压线圈(4);
内部胀形线圈,置于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管腔内;
所述内部胀形线圈为一内部分瓣线圈组件(5),所述内部分瓣线圈组件(5)置于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管腔内,且所述内部分瓣线圈组件(5)对应于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待成形圆角的内侧设置;
所述内部分瓣线圈组件(5)包括:
分瓣线圈固定装置(51),置于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管腔内;
内部分瓣线圈(52),多圈缠绕设置在所述分瓣线圈固定装置(51)上,所述内部分瓣线圈(52)的两条侧边与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内部分瓣线圈(52)的两条侧边分别对应于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待成形圆角的两个对角的内侧设置;
还包括:第一外部胀形模具(6),所述第一外部胀形模具(6)内具有一第一模具腔(61),所述第一模具腔(61)为带圆角的方管形腔体,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待成形部分置于所述第一模具腔(61)内,且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待成形圆角处与所述第一模具腔(61)的圆角处相对应;
所述电磁成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所述第一外部胀形模具(6)套设在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待成形部分外侧,且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待成形圆角的外侧对应所述第一模具腔(61)的圆角;在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内腔中放置所述内部分瓣线圈组件(5),使所述内部分瓣线圈(52)的两条侧边分别对应于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待成形圆角的两个对角的内侧;
步骤S2:在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一端安装所述第一侧推电极(1)和所述第一轴向加压线圈(3),在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另一端安装所述第二侧推电极(2)和所述第二轴向加压线圈(4),所述第一侧推电极(1)、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所述第二侧推电极(2)与外部电源构成闭合放电回路;
步骤S3:通过所述第一侧推电极(1)、所述第二侧推电极(2)向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通电,向所述第一轴向加压线圈(3)和所述第二轴向加压线圈(4)通电,同时向所述内部分瓣线圈(52)通电,使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两个相对的待成形圆角处在电磁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形;
步骤S4:断电后旋转所述内部分瓣线圈组件(5),使所述内部分瓣线圈(52)的两条侧边分别对应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待成形圆角的另外两个对角的内侧设置;
步骤S5:重复步骤S3,对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的另外两个相对的待成形圆角进行成形,从而完成所述待成形圆管件(100)四个圆角的成形,形成带圆角的方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252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