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物联网新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3390.0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59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温志鹏;彭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莱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7/02 | 分类号: | G05D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51145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联网 新风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物联网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系统、主控模块、环境数据采集模块和云端环境数据库;所述新风系统包括与所述主控模块互联的新风多终端控制模块、沿采集现场分布的新风管道,以及沿新风管道上设置对应各个采集现场区域的新风设备,并且多个新风设备由多终端控制模块独立控制;所述环境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多个分别分布在采集现场各区域的温湿度模块和空气质量模块,通过将环境数据采集模块由传统有线连接变为无线连接,使得数据采集点位置选择无需受到与控制板的距离影响,且无需进行布线可以随时调整采集点位置,因此可以避免因靠近新风装置出风口和回风口而造成的数据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物联网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也称传感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物联网新风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
目前商用领域的新风空调机组在物联网、云控制、机器智能方面还处于空白,现有的新风系统仅用于室内室外空气循环,与物联网初步结合,仅能实现一些初步的功能,例如通过物联网上传温湿度等环景数据,自动控制也是人手通过控制终端实现控制设备开启,智能化程度尚且较低。
另外,智能物联网新风系统在实际实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现场数据采集点布放不合理,目前商用领域的新风空调机组的环境数据采集点基本安装在设备的控制面板上,采集点并非在客户的真实使用环境中,所以收集到的数据与实际环境有偏差,难以实现对设备进行最优的控制;
(2)现场数据采集点数量不足,商业使用环境一般比较复杂,不同的区域可能有不同的温湿度,因此需要布放足够的环境数据采集点才能全面了解各区域情况,从而为智能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物联网新风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在现场数据采集点布放不合理,以及现场数据采集点数量不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物联网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系统、主控模块、环境数据采集模块和云端环境数据库;
所述新风系统包括与所述主控模块互联的新风多终端控制模块、沿采集现场分布的新风管道,以及沿新风管道上设置对应各个采集现场区域的新风设备,并且多个新风设备由多终端控制模块独立控制;
所述环境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多个分别分布在采集现场各区域的温湿度模块和空气质量模块,各个区域的温湿度模块和空气质量模块通过无线传输与所述云端环境数据库和所述主控模块实现互联;
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云端数据库互联,所述主控模块通过算法处理各自区域的环境检测数据与所述云端数据库对比,并且所述主控模块根据对比结果控制处于相应区域的新风设备运行或是关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温湿度采集模块包括温湿度主控模块、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
温湿度主控模块与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连接,并且温湿度主控模块与所述云端数据库通过广域网互联;
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用于高湿度环境温度运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用于高温差环境稳定运行,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在采集区域内远离新风设备的出风口和进风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空气质量模块包括气体主控模块、模数转换器和气体传感器;
气体主控模块与模数转换器和气体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连接,并且气体主控模块与所述云端数据库通过广域网互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莱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莱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33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铝材轴心孔加工的钻床
- 下一篇:平面埋容基板微短路的可靠性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