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胃肠道递送的颗粒型益生菌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6260.2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08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邹立强;马丽;刘伟;谢有发;刘军平;高洪霞;成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P10/30 | 分类号: | A23P10/30;A23P10/35;A23P20/15;A23P20/10;A23L33/135;A23L3/3409;B01J2/22;B01J2/20;B01F23/80;B01F27/90;B01F27/191;B01F35/11;B01F35/221;B01F35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盛铭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17 | 代理人: | 汪鹏 |
地址: | 330031 江西省南昌市南京东路***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胃肠道 递送 颗粒 型益生菌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胃肠道递送的颗粒型益生菌制备方法,涉及益生菌食品生产领域,包括双螺杆挤压机,其包括机体、支撑装置、加料搅拌装置、挤压装置、包衣装置、切割出料装置及控制装置;加料搅拌装置包括锥型进料腔、进料口、搅拌轴等;挤压装置包括输送绞龙,其四周设置为物料移动腔;所述包衣装置包括模头,模头上设置有渗透孔,包衣段上部设置有包衣液箱和压力泵;切割出料装置包括切割刀具,其下方设置有接料台。本发明的一种可胃肠道递送的颗粒型益生菌制备方法,其步骤包括液化油脂、混合其他原料、加工成品。本发明对原料搅拌后挤压成型并包衣处理,之后自动切割出料,其可灵活调整成品的大小形状,且可流水线大规模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益生菌食品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胃肠道递送的颗粒型益生菌制备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益生菌在人体健康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产品中,且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因益生菌制剂是用以对机体及其内环境提供有益的活菌,改善人体微生态平衡。
目前益生菌颗粒型产品较少,主要是益生菌粉剂;且在制备可胃肠道递送的益生菌颗粒时的现有技术主要有:直接以菌粉作为芯材对其进行多层包衣或挤压造粒、流化床喷雾实现包衣等,大部分是通过改变包衣液的组成,从而实现胃肠道递送,且现有技术大多不适合在工厂大规模生产;而且益生菌存活率较低,不能完全确保益生菌能够安全抵达胃肠道定植并发挥作用。
公开号为CN109464425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其所述包埋颗粒包括益生菌核芯和所述益生菌核芯外的三个包埋层,所述包埋层从内到外依次为:淀粉保护层、薄膜包衣隔离层和肠溶包衣层。经该发明所述方案包埋后活菌存活率为39~49%;在37℃加速贮藏2个月后的存活率为18~42%;而在人工胃液中60min的存活率为77~85%,可显著提高益生菌在货架期的活菌含量,同时还能使大部分益生菌在肠道内释放,从而发挥有益效果。
但是该发明并未公开包埋如何实现,且所述操作不能直接大规模应用生产。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胃肠道递送的颗粒型益生菌制备方法,其对原料搅拌后挤压成型并包衣处理,通过多层包衣实现益生菌颗粒的胃肠道递送,之后自动切割出料,其可灵活调整成品的大小形状,且可流水线大规模生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胃肠道递送的颗粒型益生菌制备装置,包括双螺杆挤压机。
进一步地,所述双螺杆挤压机包括机体、支撑装置、加料搅拌装置、挤压装置、包衣装置、切割出料装置及控制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设置于支撑装置上方且分为加热保温段、降温段、低温段及包衣段,且所述加热保温段、降温段和低温段的长度依次变短,以此减少挤压过程对益生菌造成的损伤,具体地,其长度之比为3:2:1,投入加热保温段的原料为液体,通过降温段变为半流体,通过低温段缓慢凝固之后包衣切割产生成品出料。
进一步地,所述加料搅拌装置设置于机体内的加热保温段内,其包括连接于机体上方的锥型进料腔,且所述锥型进料腔位于所述机体内左端,所述锥型进料腔上方连通有进料口,且所述进料口通至机体外部,所述锥型进料腔内部中心设置有连接于机体上壁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由设置于机体上方的电机驱动,且所述搅拌轴设置有多个搅拌杆。
优选地,所述搅拌轴的转速为100-200rpm/min。
可选地,所述搅拌杆等距对称设置于搅拌轴上,且一半搅拌杆上设置有搅拌支杆,一半搅拌杆上设置有细化刀片,通过对原料的细化搅拌使得益生菌既不会沉淀,也不会漂浮,而是均匀地悬浮在原料中。
进一步地,所述锥型进料腔下部设置有横向隔断,所述横向隔断与设置于所述机体外部左侧的直线气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62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包装工程用的分料设备
- 下一篇:一种可快速进行维修的通讯信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