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楼层内的建筑垃圾清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28648.6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22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幸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幸迅 |
主分类号: | E04F17/12 | 分类号: | E04F17/12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6 | 代理人: | 张欢欢 |
地址: | 331409 江西省吉安市峡***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高层建筑 施工 楼层 建筑 垃圾清运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楼层内的建筑垃圾清运装置,其包括若干固定件和若干个竖直管道以及一个弯折管道,所属竖直管道设置于上下相邻的两个固定件之间,所述弯折管道固定链接于最下方的固定件下端,所述固定件靠近施工楼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安装架,所述竖直管道靠近施工楼的一侧下部固定连接有进料弯管,且进料弯管远离竖直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喇叭状收集管,所述弯折管道的弯折部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检修板,所述竖直管道内设置有缓冲构件。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楼层内的建筑垃圾清运装置,其安装简单快捷,能降低垃圾下落产生的动能,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适宜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楼层内的建筑垃圾清运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尤其是后期的机电、装修施工阶段,各楼层都存在建筑垃圾产量大、产生周期长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运至地面进行转移处理,否则会占用大量施工场地,阻碍正常施工的进行。
目前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的运输方式一般有几种:一是收集成斗,用施工升降机或塔吊运输至地面,无需搭设辅助设施,但是这种运输方式效率低,占用施工升降机、塔吊等垂直运输装置,增大垂直运输的压力,运输成本高;二是沿着竖向墙体搭设悬挂式垃圾通道,在相应门窗预留洞口的位置设置帘式垃圾投入口,使用方便,但是组装不便,施工成本高,工序复杂;三是采用砌体在楼梯侧面修建封闭式通道,各楼层开设活动收集口以收集垃圾,这种方式施工成本高,为固定结构,无法周转使用。
并且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由于缺少缓冲装置,会使垃圾从管道中快速落下,这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缓冲效果好、使用方便、安装工序简单、施工成本低和便于回收使用的高层建筑施工楼层内的建筑垃圾清运装置来解决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楼层内的建筑垃圾清运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楼层内的建筑垃圾清运装置,其包括若干固定件和若干个竖直管道以及一个弯折管道,所属竖直管道设置于上下相邻的两个固定件之间,所述弯折管道固定链接于最下方的固定件下端,所述固定件靠近施工楼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安装架,所述竖直管道靠近施工楼的一侧下部固定连接有进料弯管,且进料弯管远离竖直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喇叭状收集管,所述弯折管道的弯折部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检修板,且检修板于弯折管道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橡胶垫圈,所述竖直管道内设置有缓冲构件。
优选的,所述竖直管道由上层管道、连接管道和下层管道组成,所述进料弯管固定与下层管道固定连接,所述收集管通过进料弯管与下层管道内部相通,所述缓冲构件设置于上层管道中部。
优选的,所述缓冲构件包括第一安装箱和第二安装箱,所述第一安装箱和第二安装箱均与上层管道为一体成型结构并位于上层管道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安装箱位于第二安装箱下方且第一安装箱的尺寸大于第二安装箱的尺寸,所述第一安装箱的前后箱壁上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片,两个所述固定片之间共同转动连接有下料板,所述第一安装箱内腔远离上层管道的一侧壁固定安装有至少两个缓冲件,且缓冲件均匀下料板活动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缓冲件包括滑杆和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和滑杆均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箱内腔远离上层管道的一侧壁,且缓冲弹簧套设于滑杆外表面,所述滑杆外表面中部穿插滑动安装有滑块,且滑块于缓冲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块上端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外表面位于两个第一固定板之间的部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第一连接轴的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与第一连接轴相互平行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外表面位于支撑杆两侧的部分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且两个第二固定板均固定连接在下料板下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幸迅,未经幸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86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