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29520.1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6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金成勋;郑在皓;郭兑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材料科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5/02 | 分类号: | C07F5/02;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成都超凡明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58 | 代理人: | 魏彦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化合物 包含 有机 电致发光 元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更详细地,涉及一种能表现出高效率和优异的色彩体现且寿命得到改善的新型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与现有的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和场发射显示器(FED)等其他平板显示元件相比,有机电致发光元件(OLED)结构简单,在制作工艺中具有各种优点,具有高亮度和优异的视场角特性,响应速度快,驱动电压低,因此被积极地进行开发及商品化,使其能够用于如挂壁式电视的平板显示器或显示器的背光、照明、广告牌等的光源。
就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而言,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唐(C.W.Tang)等人报告了最初的有机EL元件,(C.W.Tang S.A.Vanslyke,应用物理通讯(Applied Physics Letters),第51卷第913页,1987年),其发光原理通常是基于,当施加电压时,从阳极注入的空穴和从阴极注入的电子复合,形成作为电子-空穴对的激子,通过将该激子的能量传递到发光材料以转换为光。
更具体而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阴极(电子注入电极)和阳极(空穴注入电极)以及在所述两个电极之间包括一个以上的有机层的结构。此时,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从阳极起,按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HI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HTL)、发光层(light emitting layer,EM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ETL)或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 layer,EIL)的顺序层叠,为了提高发光层的效率,可以分别在发光层的前后进一步包括空穴传输辅助层或空穴阻挡层(hole blockinglayer,HBL)。
所述发光层由主体材料(host)和掺杂剂(dopant)两种物质构成,掺杂剂要求高量子效率,优选使主体材料物质的能隙(energy gap)大于掺杂剂物质,以便能够容易地发生到掺杂剂的能量转移。
作为用作现有的蓝色掺杂剂的物质,苝(Perylene)、氧杂茶邻酮(Coumarine)、蒽(Anthracene)、芘(Pyrene)等荧光分子的使用占较大比重,但掺杂剂的发光光谱的半宽(Full width half the maximum)宽至~40nm左右,难以体现深蓝(Deep Blue),在前面发光元件中,即使通过光学共振而增加规定波长区间时,也会发生光学损失。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最近,元件的发光光谱窄而元件效率高的硼类掺杂剂正在兴起,但尽管效率高、色彩体现优异,却因寿命短,正迫切要求提高其寿命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克雷布斯、弗雷德里克.C等(Krebs,Frederik C.,et al.),“一种分子热电物质,4,8,12-三氧杂-12c-磷杂-4,8,12,12c-四氢二苯并[cd,mn]芘的合成、结构和特性,(Synthesis,Structure,and Properties of 4,8,12-Trioxa-12c-phospha-4,8,12,12c-tetrahydrodibenzo[cd,mn]pyrene,a Molecular Pyroelectric.)”,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19,6(1997年):1208-1216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材料科学有限公司,未经材料科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95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