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网频率扰动过程风储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34352.5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247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瑞明;丁磊;付德义;代林旺;齐琛;鲍威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24 | 分类号: | H02J3/24;H02J3/28;H02J3/38;F03D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闫圣娟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网 频率 扰动 过程 协调 控制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电网频率扰动过程风储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实时获取电网频率数据,并计算当前电网频率与工频频率之间的差值;
基于所述差值确定当前的频率扰动模式;
根据不同的频率扰动模式,采用基于桨矩角预留的控制策略,并考虑变桨速率对机组载荷特性的影响,利用储能装置释放电能;
其中,当0≤差值<0.1Hz时,判别为频率扰动模式一:机组频率控制进入死区模式,机组自身不采取任何动作;当0.1Hz≤差值<0.15Hz时,判别为频率扰动模式二:首先启用储能装置,根据缺口功率的大小以及电网要求的有功支撑时间,设置储能支撑功率的大小,为电网提供有功支撑,机组预留桨距角不动作;当0.15Hz≤差值<0.2Hz时,判别为频率扰动模式三:首先全额释放储能装置的能量,计算当前系统能量差额,同时,根据当前系统能量差额调整机组预留桨距角大小;当差值≥0.2Hz时:判别为频率扰动模式四,采用储能释放和桨距角调零叠加的模式,在桨距角调零的同时,通过储能装置向电网注入能量;
在所述频率扰动模式三中,且考虑到变桨速率对机组载荷特性的影响,对变桨速率进行动态查表控制,该模式下,变桨速率设定为:
在所述频率扰动模式四中,考虑到变桨速率对机组载荷特性的影响,对变桨速率进行动态查表控制,该模式下,变桨速率设定为:
其中,E为储能装置配置的能量,P0为电网频率扰动需要注入的有功功率,P1为机组最大功率追踪模式的有功功率输出,P2为预留的桨距角全部释放形成的有功功率输出增量,Δt为储能装置的持续放电时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频率扰动过程风储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网频率数据的获取采用电网频率观测器,其包括变频器和频率比较器,所述变频器实时监测电网频率,所述频率比较器计算当前电网频率与工频频率之间的差值。
3.一种电网频率扰动过程风储协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采集单元,其配置为实时获取电网频率数据,并计算当前电网频率与工频频率之间的差值;
扰动模式识别单元,其配置为基于所述差值确定当前的频率扰动模式;
控制单元,其配置为根据不同的频率扰动模式,采用基于桨矩角预留的控制策略,并考虑变桨速率对机组载荷特性的影响,利用储能装置释放电能;
其中,当0≤差值<0.1Hz时,判别为频率扰动模式一:机组频率控制进入死区模式,机组自身不采取任何动作;当0.1Hz≤差值<0.15Hz时,判别为频率扰动模式二:首先启用储能装置,根据缺口功率的大小以及电网要求的有功支撑时间,设置储能支撑功率的大小,为电网提供有功支撑,机组预留桨距角不动作;当0.15Hz≤差值<0.2Hz时,判别为频率扰动模式三:首先全额释放储能装置的能量,计算当前系统能量差额,同时,根据当前系统能量差额调整机组预留桨距角大小;当差值≥0.2Hz时:判别为频率扰动模式四,采用储能释放和桨距角调零叠加的模式,在桨距角调零的同时,通过储能装置向电网注入能量;
在所述频率扰动模式三中,且考虑到变桨速率对机组载荷特性的影响,对变桨速率进行动态查表控制,该模式下,变桨速率设定为:
在所述频率扰动模式四中,考虑到变桨速率对机组载荷特性的影响,对变桨速率进行动态查表控制,该模式下,变桨速率设定为:
其中,E为储能装置配置的能量,P0为电网频率扰动需要注入的有功功率,P1为机组最大功率追踪模式的有功功率输出,P2为预留的桨距角全部释放形成的有功功率输出增量,Δt为储能装置的持续放电时间。
4.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电网频率扰动过程风储协调控制方法。
5.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电网频率扰动过程风储协调控制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435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功能测试用例的生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水泥混泥土加工用的搅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