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拆解设备及电池模组拆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35185.6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9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吴静涛;刘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小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00 | 分类号: | B25B2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智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51 | 代理人: | 周献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市黄***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拆解 设备 电池 模组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拆解设备以及电池模组拆解方法,拆解设备应用于电池模组的拆解,拆解设备包括冷却介质注入装置以及拆解装置,冷却介质注入装置包括用于存储冷却介质的容器、注入泵以及第一连接管,注入泵用于将冷却介质注入散热通道内,以使胶体的温度降低至待拆解温度,拆解装置用于将电池本体与散热板分离。通过向散热板的散热通道内注入冷却介质,以制造低温环境,使得胶体表现出脆性,只需较小外力即可快速地将电池本体与散热板进行分离,避免强行拆解时导致电芯变形、损坏、漏液或短路爆喷等安全风险,同时,在拆解过程中,不会对电池本体以及散热板造成损伤,冷却介质可以快速地降低整个电池模组的温度,避免其出现高温过热失控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拆解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拆解设备及电池模组拆解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的发展尤为迅速。电动汽车以电力为动力源,通过电动机取代燃油发动机,不仅具有高效率、低噪声、减少废气排放等特点,而且可以大量节省燃油能源。随着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发展,电动汽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现有的电动汽车主要通过电池模组提供动力源,电动汽车用电池模组总成轻量化和高集成度结构的方案不断地增加,目前电池模组中较为典型结构主要有:动力电池模组或者电芯与水冷系统集成箱体通过导热结构胶整体装配的无模组设计、组合电池包以及电芯和底盘合体等产品结构。随着电池模组的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组通常通过导热胶体与水冷板粘接,在电池模组或水冷板因故障需要拆解维修时,因导热胶体粘接于电池组与水冷板之间,导致电池组与水冷板无法进行拆解,若强行拆解,则容易导致电池组的电芯变形、损坏、漏液或短路爆喷等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拆解设备以及电池模组拆解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拆解设备,应用于电池模组的拆解,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本体以及散热板,电池本体与散热板之间通过胶体粘接,散热板设有散热通道,散热通道具有入口,拆解设备包括冷却介质注入装置以及拆解装置,冷却介质注入装置包括用于存储冷却介质的容器、注入泵以及用于与入口连通的第一连接管,注入泵用于将冷却介质注入散热通道内,以使胶体的温度降低至待拆解温度,拆解装置用于将电池本体与散热板分离。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拆解方法,该方法适于应用于上述的拆解设备,拆解方法包括:提供待拆解电池模组,将电池模组的入口与第一连接管连通;通过拆解设备将冷却介质注入电池模组的散热通道,以对胶体进行冷冻;当所述胶体的温度小于待拆解温度时,拆解装置将电池本体与散热板分离。
本申请提供的拆解设备以及电池模组拆解方法,通过向散热板的散热通道内注入冷却介质,以制造低温环境,快速降温可以使过胶体中的粒子来不及排列成能量最低的晶体结构就互相卡住,凝固成无序的玻璃态,使得胶体表现出脆性,胶体基本失去了粘接性,只需较小外力即可快速地将电池本体与散热板进行分离,避免强行拆解时导致电芯变形、损坏、漏液或短路爆喷等安全风险,同时,在拆解过程中,不会对电池本体以及散热板造成损伤,利于维修;同时,冷却介质可以快速地降低整个电池本体的温度,避免电池模组在拆解过程中出现高温过热失控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拆解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拆解设备中的冷却介质注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拆解设备与如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在使用时的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小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小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51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