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控制车辆的悬架的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7449.1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79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金亨振;金永载;卢润甲;崔钟勋;郑仁勇;金秉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17/0165 | 分类号: | B60G17/0165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车辆 悬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车辆的悬架的装置和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照度传感器、摄像机和控制器;所述照度传感器测量车辆外部的照度;所述摄像机拍摄车辆前方路面的图像;所述控制器基于车辆前方路面的图像识别位于路面上的障碍物,根据测量出的车辆外部的照度确定所述障碍物的类型,当车辆经过所述障碍物时,基于与障碍物的类型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来控制悬架的阻尼力。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10月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20-0128301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纳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控制车辆的悬架来提高乘坐舒适性的技术。
背景技术
本部分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可以不构成现有技术。
通常,当车辆以预定的速度或更高的速度经过道路中的凸块或坑洞时,可能会刮伤车底,或者由于冲击或振动而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车辆的悬架是这样一种装置,其与车轴连接,并且被控制成使得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来自道路的振动或冲击不会直接传递到车身,从而防止对车身、乘员或货物的损害和安全事故,并且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称为悬架装置的悬架可以包括减轻来自道路的冲击的底盘弹簧、控制底盘弹簧的自由振动以提高乘坐舒适性的阻尼器、以及防止车辆侧倾的稳定杆。
最近发布的车辆配备了电子控制悬架(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Suspension,ECS),其根据行驶情况或路面状态自动调整悬架强度。
电子控制悬架(ECS)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检测行驶状态信息(例如车速、转向角、车身的上下加速度等)和路面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路面状态对悬架的弹簧常数、阻尼器的阻尼力、车身的姿态、车辆高度等进行电子自动控制。
电子控制悬架(ECS)可以分类为主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通过利用致动器向悬架施加外部能量来控制车身的运动,半主动悬架利用致动器作为辅助弹簧来调节阻尼力。
用于控制电子控制悬架的传统技术在没有预测由于道路中的障碍物(例如,凸块或坑洞)而施加到车辆的冲击量和对应于俯仰的悬架控制值的过程的情况下对悬架进行控制。因此,常规的控制技术不能快速并稳定地作出响应。
公开于背景技术部分的上述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含不构成现有技术的任何部分、也不构成现有技术可以向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暗示的内容的信息。
发明内容
作出本发明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同时完整地保留了由现有技术所实现的优点。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悬架控制装置和方法,其识别位于车辆前方路面上的障碍物,根据车辆外部的亮度(例如,照度值)确定障碍物的类型,并且当车辆经过障碍物时基于与障碍物的类型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来控制悬架,从而提高乘坐舒适性。
由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以下描述将清楚地理解本文未提及的任何其它技术问题。此外,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方面和优点可以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组合中陈述的手段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用于控制车辆的悬架的装置包括照度传感器、摄像机和控制器;所述照度传感器测量车辆外部的照度;所述摄像机拍摄车辆前方路面的图像;所述控制器基于车辆前方路面的图像识别位于路面上的障碍物,根据车辆外部的照度确定所述障碍物的类型,当车辆经过所述障碍物时,基于与障碍物的类型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来控制悬架的阻尼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控制器可以将车辆外部的照度划分为多个区间,并且可以在各个区间中不同地设置用于确定障碍物的类型的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74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下一篇:存储装置及其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