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虹鳟源性成分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43292.3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1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蔡一村;王瑛;潘良文;张强;王强;宋蓉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51;C12N15/11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4 | 代理人: | 赵孟琴;缪利明 |
地址: | 2001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虹鳟 成分 实时 荧光 pcr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制品中虹鳟源性成分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以待测样品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获得PCR扩增产物;第二步,检测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第三步,以检测结果的Ct值判定样品中是否含有虹鳟源性成分;其中,用于PCR扩增的反应体系中含有扩增虹鳟源性成分的特异性引物对和虹鳟源性成分的特异性探针。本发明的虹鳟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扩增的特异性引物对和探针不仅特异性好,而且灵敏度高,为快速准确地检测动物制品中是否含有虹鳟源性成分提供了一种定性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利用线粒体基因检测动物制品中虹鳟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三文鱼养殖能力不足,而真正高品质的三文鱼数量有限、价钱高、需求大,大量依靠进口,因此才会出现众多商家和企业盯准三文鱼这块“肥肉”,和消费者玩起“偷换概念”的游戏。真正意义上的三文鱼(特指大西洋鲑,Salmon salar)是一种冷水鱼类,适宜生活在16至18摄氏度的水中,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在养殖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死亡。由于成本原因,售价一直居高不下。大西洋鲑主要的物理替代物种为虹鳟(Oncorhynchusmykiss),鲑科大马哈鱼属(太平洋鲑属)的一种鱼类,英文名为rainbown trout。原产于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多数种群终身生活于低温淡水环境中。繁殖期的雄鱼上下颌变得弯曲,体侧从腮部至尾部的彩虹般桃红色纵带也越发艳丽,虹鳟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切片生食的虹鳟和大西洋鲑鱼物理性质十分相似,普通老百姓但从外表很难区分。
目前,中国三文鱼消费已进入快车道,到2018年我国三文鱼市场需求规模将接近90亿元,市场需求空前巨大,而我国目前现行标准均没有针对虹鳟的物种鉴定方法或试剂盒进行区分,这就导致了严重的技术断层。这一技术断层使得相关食品安全,市场监督监管部门在面对三文鱼相关产品物种鉴定需求时拿不出现行有效的检测技术依据。在面对突然的舆情、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差异,相关检测技术缺失必将产生严重的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对相关动物源性制品进行生物监测将是业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精确、快速、高灵敏的虹鳟特异性检测技术体系对三文鱼相关生物制品进行物种鉴定。
在我国海鲜市场,“掺假”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焦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不法商贩和企业因利益驱使将低成本原料掺入高价肉及肉制品中。这些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利益,还可能由于掺杂来源不明物种而导致严重生物安全问题,这些未经检验检疫来源不明的替代物种有可能引起严重疫病的传播,不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身体健康,如果问题产品出口到国外更会损害我国食品企业的整体形象。为了打击肉类掺假的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和生命安全,保障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同时我们需要制订准确、灵敏、简便的检测方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动物制品中虹鳟源性成分荧光定量PCR检测鉴定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虹鳟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难于对虹鳟成分进行检测、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等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试剂盒以及检测试剂盒的应用。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物制品中虹鳟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引物对和探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一种虹鳟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以待测样品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获得PCR扩增产物;
第二步,检测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
第三步,以检测结果的Ct值判定样品中是否含有虹鳟源性成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未经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32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