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飞机进气道气流矢量控制结构及飞机姿态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45676.9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1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祥;杨程丽;陈勇;许增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D33/02 | 分类号: | B64D33/02;B64D3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8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机 进气道 气流 矢量 控制 结构 姿态 方法 | ||
一种飞机进气道气流矢量控制结构及飞机姿态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含有进气道对接环、固定支撑轴、伺服旋转控制器、气流矢量控制翼,进气道对接环用于与飞机进气道固定连接,固定支撑轴与进气道对接环固定连接,伺服旋转控制器固定于气流矢量控制翼内,并以固定支撑轴为定轴由电力驱动进行伺服定位控制,从而实现对气流矢量控制翼定位控制,当气流通过飞机进气道口时,气流矢量控制装置可以对气流进行矢量的控制,实现飞机的上仰、下俯、左转、右转机动操作,提高飞机的机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飞机设计技术,具体是一种飞机进气道气流矢量控制结构及飞机姿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飞机只用机翼和尾翼进行飞机姿态的控制,飞机进气道设置在机身前端的机头附近,且仅用于空气进入发动机的通道,如果在进气道口安装气流矢量控制装置,可以加倍提升飞机的机动性,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
进气道口均未采用任何气流前置控制结构,飞机机动飞行控制主要依靠机翼和尾翼进行,对进气道口的气流矢量控制仅用于飞机发动机矢量尾喷管设计中,因发动机喷射气流温度高,对发动机尾喷管结构和使用材料要求极高,仅少数发达国家掌握此技术,未能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机进气道气流矢量控制结构及飞机姿态控制方法。通过在飞机进气道口加装气流矢量控制结构实现对飞机姿态的控制,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
一种飞机进气道气流矢量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含有对接环、固定支撑、伺服旋转控制器、气流矢量控制翼,所述的对接环与飞机进气道口匹配对接,固定支撑连接在对接环内,所述的气流矢量控制翼是一个旋翼结构,气流矢量控制翼的翼根连接在固定支撑上,伺服旋转控制器连接在气流矢量控制翼的翼根位置,伺服旋转控制器控制气流矢量控制翼绕固定支撑偏转。
优选的固定支撑为一个“井”字形交叉结构,在固定支撑交叉结构的中部有四个成“口”字形排列的支撑轴,在每一个支撑轴上连接有一个气流矢量控制翼,在每一个气流矢量控制翼的根部设有一个伺服旋转控制器,伺服旋转控制器控制气流矢量控制翼绕支撑轴偏转。
优选的在固定支撑的“口”字形支撑轴上,相对的两个气流矢量控制翼及伺服旋转控制器同步。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的飞机进气道气流矢量控制结构控制飞机姿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内容:通过伺服旋转控制器控制气流矢量控制翼的偏转方向;当气流矢量控制翼偏向上方时,机头向下俯;当气流矢量控制翼偏向下方时,机头向上仰;当气流矢量控制翼偏向左方时,机头向右偏转;当气流矢量控制翼偏向右方时,机头向左偏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飞机进气道口的气流矢量控制装置,该装置可以对气流进行矢量的控制,实现飞机的上仰、下俯、左转、右转的机动操作,当采用双进气道时,也可以实现顺时针翻转、逆时针翻转运动,提高飞机的机动性。
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度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飞机进气道气流矢量控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气流矢量控制翼顺气流方向时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气流矢量控制翼偏向下方时的位置示意图。
图4为气流矢量控制翼偏向上方时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气流矢量控制翼偏向右方时的位置示意图。
图6为气流矢量控制翼偏向左方时的位置示意图。
图中编号说明:1、飞机进气道;2、对接环;3、固定支撑;4、伺服旋转控制器;5、气流矢量控制翼、6支撑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56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