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SDN技术的互联网流量分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47307.3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89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祝远鉴;李凡春;杨明冬;汪晓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烽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12/801;H04L12/813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陆志斌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京市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sdn 技术 互联网 流量 分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DN技术的互联网流量分流方法,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流量分流技术领域,本发明引入了SDN技术的交换网络,可解决自动化网络组网问题,在频繁变化的业务定制需求上尽量减少人工的参与。使用业界成熟的流量划分设备把流量均分成N份,精准定位报文在SDN网络中的目的地。在SDN控制器上分析各业务节点流量阀值,结合交换机的MAC地址学习原理,为各业务节点动态计算流量权重,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当SDN控制器感知到某台业务节点出现故障后,会把对应的流量迁移到其他正常的业务节点上,避免流量长时间丢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流量分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SDN技术的互联网流量分流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针对物联网网络的业务发展迅速。相应的互联网流量会急剧增长,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 System,以下简称IDS)的流量处理压力在不断加大,单一业务节点已不能满足要求,需对接入的互联网流量进行分流处理,负载均衡到多台业务节点上。
目前通用的流量分流方法是采用交换机的2/3层网络交换技术,这种交换技术基本以人工配置方式,把互联网流量按照MAC、IP、端口、协议等进行分类。随着流量的不断加大,使用具有TRILL(多链路透明互联)标准的设备进行互联,实现跨设备的流量分分流工作。
现有的流量分流技术主要人工的方式配置交换网络的各个环节,无法应对业务需求变化频繁的场景,且分流方式不够精细化,很难做到根据业务节点的处理能力进行动态流量分配。随着互联网流量的增长,接入到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越来越多,相对应的流量中的报文源MAC已经达到千万级以上,当前的交换机的MAC表空间有限,无法满足此分流需求。当某台分析计算设备出现故障后,其相应的处理流量也会丢失,需人工操作恢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SDN技术的互联网流量分流方法,且在SDN控制器上分析各业务节点流量阀值,结合交换机的MAC地址学习原理,为各业务节点动态计算流量权重,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当SDN控制器感知到某台业务节点出现故障后,会把对应的流量迁移到其他正常的业务节点上,避免流量长时间丢失。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SDN技术的互联网流量分流方法,具体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1,流量划分:根据报文的五元组的某几个元组相互组合,通过固定HASH算法把互联网流量分成N份,其中,0N2048,把HASH结果携带到互联网报文的宿MAC上;其中,五元组包含源IP、宿IP、源端口、宿端口、传输层协议值;
步骤2,业务节点流量权重计算:承担接收互联网流量业务分析和处理的服务器,根据其硬件配置来确定流量阀值;
步骤3,业务节点流量权重调度:对SDN交换网络统一调度,对业务节点的互联网流量处理权重进行动态调度;
步骤4,业务节点注册到SDN交换网:识别数据包的MAC地址,把进入交换机的伪造报文源MAC地址和IP地址记录到MAC表中,根据进入的报文的DMAC地址或者IP查询MAC表,找到最终的物理出口;
步骤5,SDN网络控制:SDN网络包括控制层、转发层;
其中,控制层包含SDN控制器,用于对SDN网络中的硬件设备管理和控制,负责网络内的交换路径和边界业务路由的生成,同时负责处理网路状态变化事件;
转发层包含由硬件SDN交换机相互连接的网络构成基础转发网络,用于执行用户数据的转发,且转发的控制流表由控制层生成;
步骤6,业务节点异常流量迁移:以业务节点为例,当出现异常时,将此节点上的所有流量迁移至其他正常的业务节点上,其中,异常包含宕机或连接中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烽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烽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73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