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气体运输槽车用剩余气体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47894.6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67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景平;姚细俊;查鹏;王规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浠水蓝天联合气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6 | 分类号: | F17C5/06;F17C7/00;F17C13/00;F17D3/01;F16J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89 | 代理人: | 陈海燕 |
地址: | 4382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气体 运输 槽车 剩余 气体 回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工业气体运输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工业气体运输槽车用剩余气体回收装置,包括运输槽车,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外侧连通有第一储气罐,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弹簧、限位杆、卡头、活塞板、限位板、第一储气罐、第二储气罐、气泵、连通管和第六球阀,通过第一储气罐与第二储气罐可以对运输槽车内侧剩余的气体进行收集,在气泵的作用下使活塞板沿着第一储气罐的内侧往下移动,使第一储气罐内侧的气体流到第二储气罐的内侧,然后在气泵的作用下使活塞板重新回到第一储气罐的内侧顶部,然后便可以继续对运输槽车内侧的气体进行收集,从而可以把运输槽车内侧的气体全部排出,操作简单,解决传统的罐体不能把运输槽车内侧的气体全部排出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气体运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工业气体运输槽车用剩余气体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分离制备纯氮、纯氧、纯氩等产品主要通过槽车来运送液氧、液氮和液氩,客户端卸下液态产品后,槽车内部有一定余气,实际生产中发现部分槽车卸完产品回公司后余气压力较高(达到0.8MPa-1.2MPa),而通常采用的液态充装泵最高升压只能达到0.8MPa,故再次充装时需要泄压,保证在0.6MPa以下才满足充装条件,泄掉的气体都是高纯度的氧气、氩气或者氮气,根据每月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差异折算成液态达到70-90m3,每月损失达到6万元以上,产销量越大,损失越多,且当需要把运输槽车内侧剩余的气体全部排出时,一般的储气罐随着罐体内侧气体的增多,罐体内侧的压强增加,当罐体内侧的压强与运输槽车内侧的压强相等时,罐体内侧的气体则不会增多,进而不能完全把运输槽车内的剩余的气体全部排出,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工业气体运输槽车用剩余气体回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气体运输槽车用剩余气体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业气体运输槽车用剩余气体回收装置,包括运输槽车,所述运输槽车的出口端连通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另一端连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外侧连通有第一球阀和第一泄压阀,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外侧连通有第一储气罐,所述第一储气罐的左端内侧连通有第一压力表,所述第一储气罐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右端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储气罐,所述第一储气罐的右端内侧连通有连通管,且连通管与第二储气罐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外侧连通有第六球阀,所述固定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出口端连通有第一导气管,所述第一导气管的外侧连通有第二泄压阀和第二球阀,所述第一导气管的另一端连通有导气管,且导气管与第一储气罐连通,所述气泵的进口端连通有第三导气管,所述第三导气管的外侧连通有第五球阀,所述第二储气罐的顶端内侧连通有第二压力表,所述第一储气罐的顶端内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底端外侧卡合有卡合装置,所述卡合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板,且活塞板与第一储气罐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卡合装置包括弹簧、限位杆和卡头,所述活塞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杆,且限位杆与活塞板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头。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个数总共有两个,且限位板对称分布在第一储存罐竖直中心线的左右两侧。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卡槽,且卡头通过卡槽与限位板卡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气管的右端连通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第的外侧连通有第三球阀,所述第三导气管的顶端内侧连通有第二导气管,且第二导气管与第一储气罐连通,所述第二导气管的外侧连通有第四球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浠水蓝天联合气体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浠水蓝天联合气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78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