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储气腔体保证冷却液蒸汽纯净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49317.0 | 申请日: | 202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71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希良;郭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鲲鹏凌昊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科学***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储气腔体 保证 冷却液 蒸汽 纯净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储气腔体保证冷却液蒸汽纯净的装置,包括密封腔体,所述密封腔体一侧的底部通过设有的连通器与储气腔体一侧的底部固定连通,所述密封腔体的顶部通过设有的两根管道的一端分别与外部循环冷却管的两侧固定连通,两根所述管道的另一端穿过密封腔体的顶部分别与冷凝器的两侧固定连通,所述储气腔体顶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压力平衡装置,且压力平衡装置的一端置于储气腔体顶端一侧的内部,本发明结构简单,密封腔体内部纯净的冷却液蒸汽,与冷凝器之间没有空气阻隔,接触更充分,冷凝效果更好,使得冷却液蒸汽液化更快速,克服了浸没式气液两相流液冷技术的瓶颈,更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纯冷却液蒸汽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通过储气腔体保证冷却液蒸汽纯净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电子产品(特别是CPU、GPU)的发热和散热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散热技术的发展,液冷散热逐步推向市场,而浸没式气液两相流液冷散热属于液冷散热技术的前沿科技,浸没式两相流液冷散热的工作原理如下:将热源直接浸没在绝缘冷却液液体中,热源发热,热量散发在与热源接触的液体中,液体受热后沸腾(绝缘冷却液的液体沸点有多种,从40℃到120℃可选)带走热量,蒸汽上升后,遇冷凝管,在冷凝管上冷凝后,回流到液体腔,循环往复,实现热平衡。
现有的两相流散热技术,虽然工作原理清晰,但是实际应用中散热效果比较差,冷凝器周围凝聚着空气,形成一层空气保护膜,影响了冷却液蒸汽与冷凝器的接触面积,使得冷却液蒸汽的冷却速率下降,影响冷凝效果。
密封腔体内部纯净的冷却液蒸汽,与冷凝器之间没有空气阻隔,接触更充分,冷凝效果更好,使得冷却液蒸汽液化更快速,克服了浸没式气液两相流液冷技术的瓶颈,更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储气腔体保证冷却液蒸汽纯净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 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通过储气腔体保证冷却液蒸汽纯净的装置,包括密封腔体,所述密封腔体一侧的底部通过设有的连通器与储气腔体一侧的底部固定连通,所述密封腔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热源,所述密封腔体的顶部通过设有的两根管道的一端分别与外部循环冷却管的两侧固定连通,两根所述管道的另一端穿过密封腔体的顶部分别与冷凝器的两侧固定连通,所述储气腔体顶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压力平衡装置,且压力平衡装置的一端置于储气腔体顶端一侧的内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腔体内部的底端填充有绝缘冷却液,且绝缘冷却液通过连通器填充在储气腔体内部的底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腔体内部的顶端填充有冷却液蒸汽,且冷却液蒸汽的密度小于绝缘冷却液的密度,冷却液蒸汽在绝缘冷却液的上方。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储气腔体内部的顶端填充有空气,且空气的密度小于绝缘冷却液的密度,空气在绝缘冷却液的上方。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腔体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管道接口,且管道接口均与冷凝器两端的管道和外部循环冷却管两侧的管道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结构简单,因没有空气的进入,密封腔体内部的冷却液蒸汽比较纯净,冷却液蒸汽与冷凝器接触后,冷却、液化、回流到液体中,与冷凝器之间没有空气阻隔,接触更充分,冷凝效果更好,使得冷却液蒸汽液化更快速,克服了浸没式气液两相流液冷技术的瓶颈,更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储气腔体的压力变化由压力平衡装置来控制,保证储气腔体与外界的压力平衡,这样既保证了冷却液蒸汽的纯净,又保证了整个系统与外界的压力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封腔体;2、储气腔体;3、连通器;4、热源;5、冷凝器;6、外部循环冷却管;7、压力平衡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鲲鹏凌昊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鲲鹏凌昊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93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预碱金属化方法
- 下一篇:光波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