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2M光接口的线路保护装置与通信设备联合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50747.4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1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詹荣荣;金龙;李泽;孟江雯;余越;刘龙浩;张坤俊;刘怀;杨国生;梁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H04B1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楼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接口 线路 保护装置 通信 设备 联合 测试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2M光接口的线路保护装置与通信设备联合测试系统。其中,联合测试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设备、多个线路保护装置以及动模测试系统;通信设备用于通过2M光接口板与所述线路保护装置连接,并向与通信设备对应的网管设备发送告警信息;多个线路保护装置包括本侧线路保护装置以及对侧线路保护装置,将本侧线路保护装置的信号通过所述通信设备传输到所述对侧线路保护装置,实现本侧线路保护装置和对侧线路保护装置的信息交互,线路故障时动作于告警或者跳闸;动模测试系统用于模拟真实电力系统,为多个线路保护装置提供电压电流模拟量及开关量,并进行故障模拟,测试多个线路保护装置的动作性能,以及线路保护装置与通信设备2M光接口板的兼容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2M光接口的线路保护装置与通信设备联合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新一代变电站系统建设的推进,研发国产化二次设备已势在必行。国网公司系统内经过多方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目前已完成国产化继电保护装置研制,其整机性能如何需进一步测试。
继电保护装置目前主要有两种通信方式,第一种是以纤芯直连两端保护装置,并留有一定数量的备用纤芯,也即专用光纤通信方式,这种传输方式占用了较多的光纤资源,且不能有电力通信系统网管监控,且传输距离不宜太长。另一种方式时通过SDH进行传输,也称为2M复用光纤通道,这是继电保护信号传输最常用的传输方式,目前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的是2M电口复用的传输方式。2M电口复用的传输方式中间需经过光电转换装置,增加了故障风险环节,而且还大量占用了通信机房空间,因此,需进一步研究2M光口直连的通信方式的适用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2M光接口的线路保护装置与通信设备联合测试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2M电口复用的传输方式中间需经过光电转换装置,增加了故障风险环节,而且还大量占用了通信机房空间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2M光接口的线路保护装置与通信设备联合测试系统,所述联合测试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设备、多个线路保护装置以及动模测试系统;通信设备用于通过2M光接口板与所述线路保护装置连接,并向与所述通信设备对应的网管设备发送告警信息;所述多个线路保护装置包括本侧线路保护装置以及对侧线路保护装置,将本侧线路保护装置的信号通过所述通信设备传输到所述对侧线路保护装置,实现本侧线路保护装置和对侧线路保护装置的信息交互,线路故障时动作于告警或者跳闸;所述动模测试系统用于模拟真实电力系统,为所述多个线路保护装置提供电压电流模拟量及开关量,并进行故障模拟,测试所述多个线路保护装置的动作性能,并测试线路保护装置与通信设备2M光接口板的兼容性。
在本发明中,有效减少人为操作可能导致的误差,有效提高试验的准确性。现有的测试方法为在两端传输设备的2M光接口出线板分别接入不同厂家的保护设备,通过多次模拟故障,来判断2M光接口板与不同厂家保护装置之间的兼容性和性能。由于需要检测2M光接口板与任意一个厂家的保护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性能,采用现有测试方法不停更换测试系统中的保护设备,测试效率低,且单个测试无法保证测试环境的一致性。同时,现有测试方法通过插拔光纤实现通信通道的开闭,难以避免人为操作引起的误差,而且某些对通道开闭时间有严格要求的特殊测试项目无法实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220kV双回无互感输电线路系统动态模拟接线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线路保护装置-通信设备联合测试通道连接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光开关设备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07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