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51330.X | 申请日: | 202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3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汪广鑫;孙旭波;张平;胡天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7/00 | 分类号: | B28C7/00;B03B5/36;C04B4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10063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养护 材料 循环 吸水 饱和 分离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内养护材料饱水制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养护材料吸水效率低,且难以区分是否都达到了饱和状态,未完全饱水的内养护材料在混凝土泵送、浇筑过程中存在上浮、堵管等问题,提供一种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及方法,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结合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方法,不仅能够使得内养护材料多次吸水,保证所有内养护材料都能够达到饱水状态,而且能够对饱水、未饱水的内养护材料进行分离,避免在混凝土泵送、浇筑过程中上浮、堵管,使高强混凝土能够连续生产,饱水的内养护材料混入混凝土后释水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的自收缩裂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内养护材料饱水制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制备高强混凝土通常采用的技术方法是使用高效减水剂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加入硅灰等高活性矿物掺合料,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混凝土强度得到显著改善,但增大了混凝土内水分消耗,并由此产生较大的自收缩,成为高强混凝土易开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缓解混凝土自干燥的角度出发,利用一些具有良好储水与保水性能的养护介质,在硬化混凝土过程中向毛细孔持续供水,从混凝土内部对其进行养护,是缓解自干燥、减小自收缩的有效方法。内养护材料的引入可明显提高混凝土内部的相对湿度,缓解自干燥,并对混凝土表面附近的水分蒸发也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但是内养护材料,如陶粒在进行吸水饱和的过程中,由于材料本身密度小、孔隙率高,不能完全吸水饱和,且吸水速度慢、时间长,影响高强混凝土的系统性生产。
以内养护材料----陶粒为例,目前常用的吸水饱和方式,主要是喷淋、浸润、以及改变压强来提高吸水饱和速率,但是由于内养护材料本身密度小、孔隙率高,质量轻,容易漂浮在水面上,使得陶粒与水的接触面积受限,影响吸水饱和效果;同时,对于吸水的所有陶粒是否都达到饱和状态,难以区分,影响最终的释水效果,而且未完全饱水的陶粒在混凝土泵送、浇筑过程中,会存在上浮、堵管等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及方法,以解决内养护材料本身密度小、质量轻、孔隙率高,容易漂浮在水面上,导致内养护材料与水的接触面积受限,影响吸水饱和效果;对于吸水的所有内养护材料是否都达到饱和状态,难以区分,影响最终的释水效果;而且未完全饱水的内养护材料在混凝土泵送、浇筑过程中,会存在上浮、堵管等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
包括浸润池,所述浸润池与分流槽相连通,所述分流槽的上侧连接未饱水通道,所述分流槽的下侧连接饱水通道,所述未饱水通道和所述饱水通道的尾端均设置有带滤网的启闭阀门;
所述未饱水通道与循环浸润池相连通,所述循环浸润池与回流管道相连通,所述饱水通道也与所述回流管道相连通;
所述回流管道与所述浸润池相连通。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内养护材料首先可以在所述浸润池内浸润吸水,到达分流槽后,饱水的内养护材料会下沉,未饱水的内养护材料会漂浮,由于设有未饱水通道以及饱水通道,饱水的内养护材料与未饱水的内养护材料在此进行分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于区分内养护材料是否都达到饱和状态,影响最终的释水效果的问题,避免掺入未饱水的内养护材料,导致在混凝土泵送、浇筑过程中上浮、堵管,避免未饱水的内养护材料混入混凝土后由于释水效果不好导致混凝土开裂;
由于未饱水通道以及饱水通道的尾端均设置有带滤网的启闭阀门,水可直接通过,而内养护材料会被拦截下来,流动的水会进一步对内养护材料进行浸润,提高了内养护材料的吸水效果;
打开饱水通道尾端的启闭阀门,可以将饱水的内养护材料收集使用,保证所得到的内养护材料充分饱水,应用到混凝土中后,能够有效防止混凝土开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13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