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53328.6 | 申请日: | 2018-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3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野际公宏;石塚正之;杂贺雅之;上野纪条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D26/047 | 分类号: | B21D26/047;F16L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的成型装置成型出具有管部的金属管,该成型装置具备:第1模具及第2模具,其彼此成对且在闭模时形成用于成型出管部的第1型腔部及与第1型腔部连通且用于成型出金属管的凸缘部的第2型腔部;驱动机构,其使第1模具及第2模具中的至少一个模具向第1模具与第2模具彼此合拢的方向移动;及气体供给部,其向保持于第1模具与第2模具之间且已被加热的金属管材料内供给气体,第1模具及第2模具彼此对置,并且分别具有用于构成第2型腔部的凸缘成型面,在第1模具的凸缘成型面及第2模具的凸缘成型面中的至少一个凸缘成型面上形成有比该一个凸缘成型面更向另一个凸缘成型面侧突出的突出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2月6日、申请号为201880006589.2、名称为“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向加热后的金属管材料内供给气体以使其膨胀,从而成型出具有管部及凸缘部的金属管的成型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成型装置具备:彼此成对的上型及下型;气体供给部,向保持于上型与下型之间的金属管材料内供给气体;第1型腔部(主型腔),通过使上型与下型合拢而形成且用于成型出管部;及第2型腔部(副型腔),与第1型腔部连通且用于成型出凸缘部。在该成型装置中,使模具彼此合拢并且向加热后的金属管材料内供给气体以使金属管材料膨胀,从而能够同时成型出上述管部和上述凸缘部。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006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成型后的金属管材料有时为了防锈等目的需要涂布涂装液。在上述成型装置中,在完全压扁凸缘部的情况下,存在涂装液无法进入凸缘部的内部的问题。另一方面,若为了使涂装液容易进入凸缘部的内部而加大凸缘部的内部空间,则存在凸缘部内形成较大的间隙从而导致焊接凸缘部与其他部件时的焊接性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金属管的凸缘部的焊接性的同时能够使涂装液容易进入凸缘部的内部的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装置成型出具有管部的金属管,该成型装置具备:第1模具及第2模具,其彼此成对且在闭模时形成用于成型出管部的第1型腔部及与第1型腔部连通且用于成型出金属管的凸缘部的第2型腔部;驱动机构,其使第1模具及第2模具中的至少一个模具向第1模具与第2模具彼此合拢的方向移动;及气体供给部,其向保持于第1模具与第2模具之间且已被加热的金属管材料内供给气体,第1模具及第2模具彼此对置,并且分别具有用于构成第2型腔部的凸缘成型面,在第1模具的凸缘成型面及第2模具的凸缘成型面中的至少一个凸缘成型面上形成有比该一个凸缘成型面更向另一个凸缘成型面侧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这种成型装置,第1模具及第2模具形成与第1型腔部连通的第2型腔部,因此,通过用该第2型腔部压扁管部的一部分,能够形成金属管的凸缘部。在此,第1模具及第2模具彼此对置,并且分别具有用于构成第2型腔部的凸缘成型面。并且,在第1模具及第2模具的第2型腔部的凸缘成型面中的至少一个凸缘成型面上形成有比该一个凸缘成型面更向另一个凸缘成型面侧突出的突出部。因此,与其他部分相比,能够强力压扁凸缘部中的与突出部相对应的部位。因此,通过在凸缘部中的与突出部相对应的部分进行焊接,能够确保凸缘部的焊接性。另一方面,在凸缘部中的除了与突出部相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能够确保能够使涂装液进入的间隙。由此,能够确保金属管的凸缘部的焊接性的同时能够使涂装液容易进入凸缘部的内部。
并且,突出部可以沿第1型腔部的延伸方向间歇性地形成在凸缘成型面。此时,在被突出部按压的部位,沿第2型腔部的延伸方向形成有间隙。由此,涂装液能够进入该间隙,因此涂装液容易进入整个凸缘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33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