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53353.4 | 申请日: | 202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54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许浩洁;王军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F28F13/16;F28D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驱动 技术 循环 相变 冷却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壳体、高压静电发生器(1)、冷凝器(3)、溢流板(4)、储液槽(5)蒸汽通道(6)、毛细管集成板、若干毛细管(7)、绝缘层(8)和热沉(9);
所述溢流板(4)竖直放置于装置壳体内部,将装置壳体内部分隔为储液槽(5)和蒸汽通道(6);所述储液槽(5)底部设置有毛细管集成板,毛细管集成板设有若干毛细管(7);所述毛细管(7)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1);所述热沉(9)位于装置壳体内底部、且位于毛细管(7)的下方,热沉(9)上表面覆盖有绝缘层(8)并作接地处理;所述蒸汽通道(6)用于蒸发后的气相工质冷凝回收使用;所述冷凝器(3)设置于储液槽(5)正上方;储液槽(5)中的液体工质在静电力作用下,从毛细管(7)向下流动至热沉(9)表面,液体工质在热沉(9)表面受热蒸发形成气相工质,气相工质沿着蒸汽通道(6)向上运动,并在到达顶部冷凝器(3)附近发生冷凝,冷凝器(3)将热量排向外界,而液化后的工质下落回收至下方储液槽(5)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 和溢流板(4)为绝缘材质,所述毛细管集成板为金属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工质为低沸点、挥发性的电介质液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泄压阀(2);所述泄压阀(2)安装在装置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7)为金属材质,孔径范围为100-5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沉(9)上表面旋涂有绝缘层(8),厚度范围为100-2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7)距热沉上表面绝缘层(8)距离H范围为5-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沉(9)上表面始终保有液体工质,且液面高度浸没毛细管(7)的末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7)呈等距阵列布置,且相邻毛细管间距不小于10mm。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电驱动技术的自循环相变冷却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向所述储液槽(5)中装入冷却液体工质,将底部热沉(9)与待冷却面紧密连接,同时打开高压静电发生器(1);
所述储液槽(5)中的液体工质在静电力作用下,从毛细管(7)向下流动至热沉(9)表面,液面高度以使得热沉(9)表面液体高度浸没毛细管(7)的末端为宜;
液体工质在热沉(9)表面受热蒸发,热沉(9)附近气体压强随之升高,在压力差作用下,气体工质不断沿着蒸汽通道(6)向上运动,并在到达顶部冷凝器(3)附近发生冷凝,冷凝器(3)及时将热量排向外界,而液化后的液体工质下落回收至下方储液槽(5)中;
重复以上步骤,在静电力和压力作用下,实现冷却工质在装置壳体内的液相/气相状态转换以及自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335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