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道估计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56163.8 | 申请日: | 2018-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2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袁方超;陈鹏;杨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5/02 | 分类号: | H04L25/02;H04B7/0413;H04B7/04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道 估计 方法 装置 以及 通信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信道估计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应用于AP,该方法包括:获取AP与用户终端STA之间的通信质量;根据通信质量,确定本轮时域平滑信道估计TSCE所需执行的信道估计次数;获取AP与STA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SI由信道估计设备根据确定的信道估计次数,执行本轮TSCE后得到的信道估计结果确定。本申请通过AP根据通信质量实时调整每轮TSCE所需执行的信道估计次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信道估计的可靠性较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信道估计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通常被称为无线高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通信网络,采用的标准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11系列标准。WLAN系统一般由分布式系统、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介质和用户终端(Station,STA)组成。其中,分布式系统位于骨干网络(一般将以太网作为骨干网络)中,用于转发AP之间的数据;无线介质是指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形成的传播路径,即无线信道;AP的一端通过有线网络与分布式系统连接,另一端通过无线网络与STA连接,AP用于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之间提供桥接功能;STA指配置有无线接入功能的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
由于WLAN采用分时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的接入方式,以及载波监听多址访问及碰撞避免(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Avoidance,CSMA/CA)的信道接入机制,其吞吐量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目前通常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增加系统信道容量,以适应宽带无线环境下数据的高速传输。MIMO技术是指在发送端和/或接收端配置多个天线,通过不同的天线发送和接收信号,在不增加频率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利用空间复用增益提升系统信道容量的技术。MIMO系统能够采用自适应波束成形技术或多用户检测技术对共道干扰进行有效抑制或消除。理论上当发射端有N(N为正整数)根天线时,发射端就可以通过该N根天线同时向N个接收端发射互不干扰的电磁信号,通过N根天线发射的电磁信号的叠加,能够实现空域联合分集和/或干扰对消,目前通过预编码的方式能够实现该理论分析。由于预编码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实现,CSI是接收端利用与发送端之间传输的数据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的,因此信道估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了预编码的可靠性,进而影响了整个WLAN的系统性能。
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方法获取CSI,该方法要求发送端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调制信号的所有子载波上发送已知信息(训练序列),接收端根据已知信息的变化估计出训练序列所在的子载波信道的频域特性(包括信号幅度和相位)。目前常用的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算法包括最小二乘(Least Square,LS)算法。但是基于LS算法的信道估计方法对信道噪声的敏感度较高,当信道的信噪比较低时,信道估计的误差较大,例如采用LS算法对噪声干扰较多的Wi-Fi通信网络中的无线信道进行估计时,信道估计的可靠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估计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信道估计的可靠性较低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估计方法,应用于AP,方法包括:
获取AP与用户终端STA之间的通信质量;
根据通信质量,确定本轮时域平滑信道估计TSCE所需执行的信道估计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61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