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防霉卫生包装袋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60627.2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35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明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6 | 分类号: | B32B27/06;B32B27/32;B32B27/36;B32B27/18;B32B33/00;B32B37/00;B32B38/14;C09D11/03;C08K3/26;C08K3/16;C08K3/22;C08K3/4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1 | 代理人: | 何碧明 |
地址: | 363104 福建省漳***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防霉 卫生 装袋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防霉卫生包装袋及其制备工艺,属于包装袋领域,膜体表面印刷油墨层含有抗菌剂;所述油墨层中抗菌剂的含量占油墨层总重量的3.0‑5.0%;所述膜体内含有抗菌防霉树脂颗粒。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银离子盐、锌离子盐、铜离子盐三种抗菌防霉组分混合,锌离子盐和铜离子盐附着在银离子盐颗粒表面,可有效降低和控制银离子盐的迁移和损失速度,从而延长包装袋的抗菌防霉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装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菌防霉卫生包装袋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生活卫生用品及食品包装的薄膜大都是没有抗菌效果的。特别是用于医药和食品包装的薄膜,是实现各种要求的阻隔功能,一般采用共挤薄膜;而生活卫生用品更只采用简单单层或多层单一无阻隔功能及抗菌薄膜制品包装袋包装。由于目前还没有很好抗菌效果的包装薄膜,导致保证物品开袋后产品裸露在外,容易滋生细菌过期变质,保质期短。
如公告号为CN207607823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抗菌卫生用品包装薄膜,包括有通过共挤形成的至少一基层,所述基层的表面形成有离子抗菌层,离子抗菌层为金属离子抗菌层,金属离子为银离子、铜离子、锌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但是由于金属离子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迁移,一段时间后其抗菌效果会明显变差,影响其使用。
再如公开号为CN111284095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纸尿裤抗菌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包装袋为三层共挤薄膜袋,由抗菌内层、中间层、抗菌外层组成,抗菌内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LLDPE50%~55%、LDPE18%~23%、m-PE20%~30%、PPA0.1%~0.5%、开口0.1%~0.5%、抗菌母粒3%~5%;中间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LLDPE60%~70%、LDPE15%~20%、m-PE15%~20%;抗菌外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LLDPE40%~48%、LDPE12%~16%、m-PE33%~40%、PPA0.1%~0.5%、EVA1%~5%、开口剂0.1%~0.5%、抗菌母粒1%~3%。其抗菌母粒为纳米有机无机复合抗菌剂,抗菌效果好,但是其生产成本高、同样存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迁移,一段时间后其抗菌效果会明显变差,影响其使用的问题。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包装袋生产成本高、抗菌效果不持久、工艺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菌防霉卫生包装袋及其制备工艺,通过对抗菌防霉树脂颗粒的抗菌配方体系进行设计及抗菌剂的配合使用,使抗菌剂、锌离子盐、铜离子盐与银离子盐之间进行协同抗菌,抗菌效果更为高效持久。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抗菌防霉卫生包装袋,膜体表面印刷油墨层含有抗菌剂。
优选地,所述油墨层中抗菌剂的含量占油墨层总重量的3.0-5.0%。
优选地,所述抗菌剂中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
正丁基异噻唑啉酮 10-40份
二丙二醇 40-60份
稳定剂 1.0-5.0份。
优选地,膜体表面依次印刷有色墨油墨、光油或哑油油墨,所述色墨油墨与所述光油或哑油油墨中至少有一种油墨含有所述抗菌剂。
优选地,所述膜体内含有抗菌防霉树脂颗粒。
优选地,所述膜体包括内中外三层,膜体最外层和/或内层含有抗菌防霉树脂颗粒。
优选地,所述抗菌防霉树脂颗粒位于膜体最外层和中层、或所述抗菌防霉树脂颗粒位于膜体中层和内层。
优选地,所述抗菌防霉树脂颗粒以亚微米级玻璃或磷酸锆为载体,其中银离子盐、锌离子盐、铜离子盐均附着在载体表面或内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明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明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06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基于机器学习的延迟重构制造系统的工件族构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