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理与数据联合驱动的运输振动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62014.2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95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康甜;向吴维凯;王文;张高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成都时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0 | 代理人: | 田高洁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理 数据 联合 驱动 运输 振动 建模 方法 | ||
1.一种机理与数据联合驱动的运输振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多体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引入随速度变化的路面不平整激励Gd、车轮非圆转动激励Gt、发动机非平衡转动激励Gm并结合车轮振动的结构传递函数H1、悬架振动的结构传递函数H2、车厢振动的结构传递函数H3,形成从路面到车厢底板振动的主要激励源和传递关系的物理模型;
步骤二,获取振动数据,计算模型中的参数;输入参数为路面不平整激励Gd(n)、P1、P2、P3、v、轮胎滚动半径R、发动机转速ω,分别计算路面不平整激励的时间频率fr、车轮非圆转动激励的频率ft、发动机非平衡转动激励的频率fm,通过fm和ft识别出输入的振动加速度功率谱中车轮非圆转动激励和发动机非平衡转动激励的频带宽度,得出两类形状函数的半宽;将获取的振动数据中周期性激励频带宽度内的激励频段剔除;计算车轮振动的结构传递函数H1、悬架振动的结构传递函数H2、车厢振动的结构传递函数H3,分别提取出车轮非圆转动激励Gt激励幅值At、发动机非平衡转动激励Gm的激励幅值Am,来修正H1修正完成后,对不同速度下周期性激励主要阶次的幅值进行拟合,拟合后计算其它速度下上述阶次周期性激励的幅值;
将路谱的空间频率转换为时间频率:
fr=n·v
式中,fr为路面不平整激励的时间频率,n为空间频率,v为行驶速度;
计算车轮非圆转动频率:
ft=k·v/(2π·R)
式中,ft为车轮非圆转动激励的频率,k为频率阶数,R为轮胎的滚动半径;
计算发动机非平衡转动频率:
fm=k·ω/60
利用fm和ft识别出实测振动加速度功率谱中两类周期性激励的频带宽度,确定出两类形状函数的半宽;其中P1为轴头振动响应、P2为车架振动响应、P3为车厢振动响应,
步骤三,模型中的参数计算完成后、完成模型的建立;利用建立的模型对不同速度、不同路谱输入条件下的车辆轴头、车架和车厢底板的振动加速度功率谱密度进行预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理与数据联合驱动的运输振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入随速度变化的路面不平整激励Gd、车轮非圆转动激励Gt、发动机非平衡转动激励Gm并结合车轮振动的结构传递函数H1、悬架振动的结构传递函数H2、车厢振动的结构传递函数H3,形成从路面到车厢底板振动的主要激励源和传递关系的物理模型,其中的参数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其中的P1为轴头振动响应、P2为车架振动响应、P3为车厢振动响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理与数据联合驱动的运输振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的振动数据中同时包含了对宽频激励和对周期性激励的响应,为从实测振动数据中分离出周期性激励Gt和Gm,进一步假定共振时不同阶次激励的幅值按照线性叠加,则有
Am,n、At,n是第n阶周期性激励频率处的幅值;Fm、Ft是描述周期性激励的形状函数,Fm,n、Ft,n为第n阶周期性激励的形状函数,峰值频率点处幅值为1,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抽象得到,式中,d是半宽,x是分析的谱线频率,fn是周期性激励的第n阶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201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