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遥感的微塑料污染水域空间分布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63369.3 | 申请日: | 202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58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叶胜;裴得胜;李勇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21/31 |
代理公司: | 重庆飞思明珠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8 | 代理人: | 李宁 |
地址: | 4007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遥感 塑料 污染 水域 空间 分布 识别 方法 | ||
1.一种基于遥感的微塑料污染水域空间分布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目标水域采集若干个水体样本,并对水体样本进行预处理;
步骤2、对预处理后的水体样本进行微塑料判断,筛选出微塑料丰度不小于预设阈值T的水体样本;
步骤3、利用筛选出的水体样本对应的采样点GPS数据制作矢量图层,并对其进行缓冲区分析,将得到的范围作为感兴趣区域;
步骤4、提取感兴趣区域对应的遥感影像的光谱曲线特征,并进行特征分析后获得微塑料污染水域的光谱特征,建立微塑料污染水域的波谱库;
步骤5、基于微塑料污染水域的波谱库对待识别水域进行初步识别,获得微塑料污染水域初步识别结果;
步骤6、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对步骤5获得的微塑料污染水域初步识别结果进行校正,获得微塑料污染水域空间分布识别结果;
步骤5中对待识别水域进行初步识别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α为影像像元光谱与参考光谱之间的夹角;x为影像像元光谱曲线向量;y为参考光谱曲线向量;
步骤5中获得微塑料污染水域初步识别结果后,还采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中的水域矢量空间范围作为掩模,对微塑料污染水域初步识别结果进行提纯处理;
步骤6对微塑料污染水域初步识别结果进行校正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B1、将微塑料污染水域初步识别结果转成矢量数据,并对得到的矢量图层WSLCS_SL进行半径1000米的缓冲计算,得到图层WSLCS_SLHC;
步骤B2、将图层WSLCS_SLHC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继承土地用途属性,得到图层WSLCS_DJFX,在该图层WSLCS_DJFX新建一个字段“YTZ”并赋值;
步骤B3、将图层WSLCS_DJFX进行矢量转栅格处理,并保留字段“YTZ”,得到栅格数据WSLCS_JSSG;
步骤B4、将微塑料污染水域初步识别结果WSLCS_YSSG与栅格数据WSLCS_JSSG按照公式进行计算,并利用计算结果对待识别水域矢量范围进行裁切提取,得到栅格数据为WSLCS_JSJG;
步骤B5、采用自然断裂法对栅格数据为WSLCS_JSJG进行分析,并提取出微塑料污染水域空间分布识别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遥感的微塑料污染水域空间分布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在进行水体样本采样时记录采样点坐标,且采样点间隔为2~3千米,取样深度为1~1.5米,取样数量为20~30个,水体样本的溶剂为20~25L,取样后采用孔径为45~50um的滤网进行过滤,滤网上的残留物用去离子水冲洗至50~100ml的广口洁净容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遥感的微塑料污染水域空间分布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对水体样本进行预处理的具体过程为:
A1、采用浓度为30~35%的H2O2对每个水体样本处理10~15小时;
A2、采用去离子水对处理后的每个水体样本进行稀释;
A3、采用孔径为0.4~0.5um的滤膜,对稀释后的水体样本进行真空过滤;
A4、将滤膜收入培养皿后进行烘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遥感的微塑料污染水域空间分布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预处理后的水体样本进行微塑料判断时,记录各个水体样本中微塑料的数量、颜色、大小和形状,且所述预设阈值T的取值为6000个/m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遥感的微塑料污染水域空间分布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提取光谱特征曲线时采用ROI Statistics工具,并获得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光谱特征曲线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遥感的微塑料污染水域空间分布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2对字段“YTZ”赋值的规则如下:
若图层WSLCS_DJFX中水域图斑周边1000米范围内,存在工业建设用地,则字段“YTZ”赋值100;
若图层WSLCS_DJFX中水域图斑周边1000米范围内,存在居住建设用地、商业商务建设用地,则字段“YTZ”赋值50;
若图层WSLCS_DJFX中水域图斑周边1000米范围内,无建设用地,则字段“YTZ”赋值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336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