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64205.2 | 申请日: | 202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0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段珊珊;石登仁;丘明敏;覃振宗;欧阳晨晖;廖礼平;张霖;张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B62D25/20;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黄华莲 |
地址: | 545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加强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B柱、门槛梁、座椅横梁和座椅安装支架;B柱包括B柱外板和与B柱外板连接的B柱内板,门槛梁包括门槛外板和与门槛外板连接的门槛内板;B柱外板的下端部与门槛外板连接,B柱内板的下端部位于门槛外板与门槛内板之间并置于门槛腔体内;座椅安装支架位于座椅横梁上并与门槛内板连接;门槛腔体内设有第一溃缩吸能件和第二溃缩吸能件,第一溃缩吸能件设于B柱内板的下端部与门槛外板之间,第二溃缩吸能件设于B柱内板的下端部与门槛内板之间。上述结构能够卸载及传递侧碰工况时较大的局部撞击能量,进而改善门槛及B柱的变形,更充分的保护侧碰时乘员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乘用车侧面碰撞耐碰性能较差一直是困扰汽车生产厂家的问题,因为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事故时,很容易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甚至死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轿车已经开始普及到普通家庭,同时,随着汽车工业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对驾乘人员的全方位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汽车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的理念是: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汽车驾乘人员身体位于车门和B柱附近,车门和B柱在经受碰撞时容易变形导致侵入量过大,这样极易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因此,要求汽车结构设计要有良好的侧面碰撞效果。
但是,目前对汽车侧面碰撞性能的改进,仅是局部加强汽车车身某部位的强度,而没有整体上考虑碰撞时的载荷传力路径和吸能效果,很难有效地减小侧面碰撞区域的侵入量和改善门槛及B柱的变形,其保护驾乘人员的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该结构能够卸载及传递侧碰工况时较大的局部撞击能量,进而改善门槛及B柱的变形,更充分的保护侧碰时乘员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B柱、门槛梁、座椅横梁和座椅安装支架;
所述B柱包括B柱外板和与所述B柱外板连接的B柱内板,所述门槛梁包括门槛外板和与所述门槛外板连接的门槛内板,所述门槛外板与所述门槛内板之间形成有门槛腔体;所述B柱外板的下端部与所述门槛外板连接,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部位于所述门槛外板与所述门槛内板之间并置于所述门槛腔体内;所述座椅横梁与所述门槛内板连接,所述座椅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座椅横梁上并与所述门槛内板连接;
所述门槛腔体内设有第一溃缩吸能件和第二溃缩吸能件,所述第一溃缩吸能件设于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部与所述门槛外板之间,所述第二溃缩吸能件设于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部与所述门槛内板之间。
进一步的,车身侧碰工况的碰撞力依次经过所述B柱外板、所述门槛外板、所述第一溃缩吸能件、所述B柱内板、所述第二溃缩吸能件、所述门槛内板后,再由所述门槛内板同时向所述座椅横梁和所述座椅安装支架进行传递。
进一步的,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部由上至下贯穿所述门槛腔体并分别与所述门槛外板及所述门槛内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溃缩吸能件的一端与所述门槛外板焊接,所述第一溃缩吸能件的另一端与所述B柱内板相抵接或与所述B柱内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溃缩吸能件的一端与所述B柱内板焊接,所述第二溃缩吸能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门槛内板相抵接或与所述门槛内板具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溃缩吸能件和所述第二溃缩吸能件均为U形板件结构,所述U形板件结构包括底板和相对设于所述底板两侧的支腿;所述第一溃缩吸能件的所述支腿远离底板的一端与所述门槛外板焊接;所述第二溃缩吸能件的所述支腿远离底板的一端与所述B柱内板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溃缩吸能件与所述门槛内板之间设有与所述门槛内板连接的局部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座椅安装支架上设有斜撑支架,所述斜撑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座椅横梁连接,所述斜撑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门槛内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42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