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目摄像头精确采集用户用眼习惯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73078.2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8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勇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32;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谢恺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双目 摄像头 精确 采集 用户 习惯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双目摄像头精确采集用户用眼习惯的方法,用户终端显示屏启动双目镜摄像头;实时获取用户眼球结构;本发明通过利用学习一段时间用户的用眼习惯后可准确推断出可能导致用户近视的潜在因素与原因,针对此后使用中计算得到的实时用眼数据进行判断,可具体地对用户用眼习惯提出警告并辅助进行纠正,从而避免通过夹在镜架上的测距仪判断用户当前用眼距离,该产品简单地将眼睛指正前方的距离作为视物距离,而忽视了眼球的实际聚焦点,存在很大的误差和根据用眼疲劳等级执行相应的预置干预提醒操作,以及时提醒用户并纠正用户用眼习惯,解决用眼疲劳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文摘算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双目摄像头精确采集用户用眼习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通过夹在镜架上的测距仪判断用户当前用眼距离,该产品简单地将眼睛指正前方的距离作为视物距离,而忽视了眼球的实际聚焦点,存在很大的误差,同时对智能手机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依赖,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其中用眼疲劳就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用眼疲劳过度会导致眼干、眼睛发红甚至眼睛发炎,视力模糊等问题发生。本发明采用双目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提取双眼虹膜的角度计算出实际聚焦距离、判别瞳孔大小、眨眼频次,连续记录双眼的行为数据,用作医学分析之用,在学习一段时间用户的用眼习惯后可准确推断出可能导致用户近视的潜在因素与原因,针对此后使用中计算得到的实时用眼数据进行判断,可具体地对用户用眼习惯提出警告并辅助进行纠正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双目摄像头精确采集用户用眼习惯的方法,和根据用眼疲劳等级执行相应的预置干预提醒操作,以及时提醒用户并纠正用户用眼习惯,解决用眼疲劳来解决此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双目摄像头精确采集用户用眼习惯的方法,具备在学习一段时间用户的用眼习惯后可准确推断出可能导致用户近视的潜在因素与原因,针对此后使用中计算得到的实时用眼数据进行判断,可具体地对用户用眼习惯提出警告并辅助进行纠正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通过夹在镜架上的测距仪判断用户当前用眼距离,该产品简单地将眼睛指正前方的距离作为视物距离,而忽视了眼球的实际聚焦点,存在很大的误差和根据用眼疲劳等级执行相应的预置干预提醒操作,以及时提醒用户并纠正用户用眼习惯,解决用眼疲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双目摄像头精确采集用户用眼习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用户终端显示屏启动双目镜摄像头;
步骤2:实时获取用户眼球结构;
步骤3: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双眼虹膜的行为数据;
步骤4:通过固定距离点进行调节;
步骤5:通过获取的虹膜边缘圆形数据及眼睛模型推算用户眼睛的视线;
步骤6:根据所述用户眼部信息启动等级识别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眼部信息识别用眼疲劳等级;
步骤7:准确推断出可能导致用户近视的潜在因素与原因;
步骤8:对于长时间过度用眼且并不纠正人群,用户终端显示屏触发所述用户终端关机。
优选的,所述在步骤1中,利用设置于所述用户终端的定位装置,检测所述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根据所述当前位置识别用户所处的当前环境;如果所述当前环境与预置环境相匹配,执行启动前置于所述用户终端的摄像头采集用户眼部视频的图像。
优选的,所述在步骤2中,采集其中虹膜边缘的大小及朝向,瞳孔直径,获取的虹膜边缘圆形数据及眼睛模型用户眼睛的视线,记录两眼瞳孔光路的反向延长线的交汇点,结合测试者的瞳距信息。
优选的,所述在步骤3中,所述采集其中虹膜边缘的大小及朝向,瞳孔直径,所述用户眼部视频图像为依据,获取用户眼部信息,所述用户眼部信息包括注视时长、眼跳次数和注视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勇,未经李志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30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