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可生物降解弹性体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81801.1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6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于人同;蒋庆庚;廖建和;高一;蔡程帆;江育淳;陈永平;赵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64/18 | 分类号: | C08G64/18;C08G64/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0228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生物降解 弹性体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生物降解弹性体的制备方法。通过高压下环氧化天然橡胶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含环碳酸酯和聚碳酸酯的聚异戊二烯,基于引入弱键策略赋予弹性体可生物降解性。与现有的弹性体相比,本发明制备弹性体改善了生物降解能力,为解决弹性体的黑色污染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降解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制备可生物降解弹性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高分子材料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前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在使用后并不能自然降解。近些年来,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使用较好地缓解了“白色污染”问题。然而,对于广泛使用的弹性体尤其是交联结构橡胶造成的“黑色污染”问题,迄今缺乏有效解决方案。
发明专利CN201210120944.3、CN201410350977.6、CN201410667130.0、CN201511029945.7、CN201610933455.8、CN201610266043.3、CN201910286276.3均涉及可生物降解聚氨酯,它们的制备过程均涉及毒性较大、强刺激性且易燃的异氰酸酯化合物;发明专利CN201010197714.8使用了可再生的松香,但其制备在高温反应结束后用到易燃易爆的无水乙醚;发明专利CN201110066534.0制备了可生物降解的丁腈橡胶密封胶,不过,材料的线型结构造成的耐溶剂性差极大地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发明专利CN201210265636.X加工过程中以过氧化二异丙苯交联弹性体,但高温下所引发产生的自由基会势必造成聚乳酸的强烈降解。发明专利CN201910728807.X提供了一种聚柠檬酸酯高强韧热固性层状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然而,匀胶机中旋涂的制备工艺对生产效率造成了极大限制。游正伟等通过双马来酰亚胺对2-糠胺官能化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进行交联(Yifan Guo, Shuo Chen, Zhengwei You, et. al., Degradable and Fully RecyclableDynamic Thermoset Elastomer for 3D‐Printed Wearable Electronics, AdvancedFunctional Materials, 2021, 31(9), 2009799.),得到了可生物降解且可三维打印的可生物降解弹性体,但复杂的制备过程对其实用化造成了挑战。
本发明通过高压下环氧化天然橡胶与二氧化碳反应,在聚异戊二烯主链引入弱键环碳酸酯和聚碳酸酯,从而赋予天然橡胶可生物降解性,结合天然橡胶的高弹性,可为未来弹性生物材料开辟一条新道路。天然橡胶是一种可再生的非石化基高分子材料;环氧化天然橡胶是天然橡胶的工业化衍生物;本发明在提供一种制备可生物降解弹性体的方法的同时,由于二氧化碳参与反应也为二氧化碳的固碳化以及我国的碳中和战略提供了有益支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方法简单,性能优良的可生物降解弹性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将二氧化碳(CO2)与环氧化天然橡胶(ENR)在高压釜中反应,在高压釜中加入催化剂,使CO2与ENR生成五元环碳酸酯和聚碳酸酯,最后反应得到一种粘稠物质,最后使用溶解沉淀法,干燥后得到一种弹性体,把得到的弹性体放入缓冲液中一段时间,其质量因生物降解而下降。
优选地,所述ENR选择环氧度25%~75%,并在开炼机上素炼10~15min,使其降解能充分溶解于甲苯。
优选地,所述CO2通入反应釜中,使反应釜的压强恒定在0.5~2MPa。
优选地,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在120~150oC,反应时间为6~40h。
优选地,所述反应釜中搅拌速度为240~400r/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大学,未经海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18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